ED/EA機制的設置,使得申請者在此階段會盡量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學校。但是,這里有個誤區(qū)存在:“自己認為自己能申請到的最好的學!迸c“自己實際上能去的最好的學校”之間很可能存在極大的差距。有相當數(shù)量的申請者,一方面對這個差距不甚了解或者干脆忽視這個差距,另一方面又對ED/EA的申請難度有錯誤的理解的話,那么必然造成決策失誤——事實上,每年我都看到無數(shù)申請者在這個關口遭遇滑鐵盧。
ED/EA如果被錄取了,那即意味著說要比RD申請者提早大約4個月獲得錄取——而這4個月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很多有意義事情,而不是4個月焦急地等待以及面對許多必須基于最終結果才能做出的決定。
請接受并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ED/EA的錄取率要比RD低很多,并且難度更大。
首先,從比例上來看,每所大學在ED/EA階段只挑選占最終招生總數(shù)30%左右不到的學生——有時這個比率更低一些。比如說,如果康奈爾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當年最終總計招收50名學生的話,那么在ED/EA階段,挑選15名左右就算是最多的了。
另外,由于確實存在很多申請者對ED/EA的機制了解有誤,所以,有很多人在ED/EA申請之時抱著“不試白不試”的心態(tài),全然不顧自己的各項指標是否足夠。于是,越好的學校就有越多的人申請。據(jù)說,康奈爾在招收2009年入學的本科生時,ED/EA階段總計收到超過兩萬份的申請。一方面是申請者更多了,另外一方面是每所學校的招生數(shù)量是個固定的數(shù)值——于是ED/EA階段的錄取率不僅不像傳言所說的那樣“更高”,而是“更低”,并且還是“低多了”才對。
其次,從高校招生的角度來看,在ED/EA階段,他們會盡量選擇“趕緊招進來,否則可能被別的學校搶走了”的那種學生。換言之,ED/EA階段,高校選擇學生的標準應該更高一些才對——不可能更低。如果我們把已經(jīng)分析出來的因素重新羅列出來:
ED/EA機制的設置,使得申請者在此階段會盡量選擇自己認為自己能夠被錄取的最好的學校;
各個高校在ED/EA階段只招收少量學生;
越是好的學校ED/EA階段申報者就越多(可能是幾何級數(shù)增長);
越是好的學校,原本要求就更高,在ED/EA階段要求將更高(因為他們希望能夠搶到好學生);
于是,能夠看到的結論是,ED/EA階段,不僅錄取率不是“更高”而是“更低”,而申請難度也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難”。
在ED/EA申請階段,最優(yōu)勢的策略是“越現(xiàn)實越好”。千萬不要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想著“人生一定要有夢想”而去申請其實拿著自己的各項指標一比就知道根本不現(xiàn)實的學校!叭松欢ㄒ袎粝搿备緵]錯,但這些人錯在:1) 分不清“夢想”與“妄想”;2) 誤以為“夢想”只要通過這一步就可以實現(xiàn)——可是人生的路長著呢,豈止未來四五年而已。
來源: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