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布拉格
布拉格是捷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地處歐洲大陸中心,分布在七座山丘上,有伏爾塔瓦河蜿蜒流經。人口119.3萬,面積496平方公里,全市共設22個區(qū)。平均海拔235米,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七月平均氣溫為19.5度,一月為-0.9度。
1345—1378年,羅馬帝國皇帝兼捷克國王查理四世在布拉格正式建都。在歐洲宗教改革和1618—1648年“三十年戰(zhàn)爭”中布拉格具有重要地位。1621年6月21日,以德皇、羅馬教皇、西班牙貴族諸侯為代表的“再造天主教運動”鎮(zhèn)壓了布拉格市民起義,并處決起義領袖。此后,布拉格不再是羅馬帝國的都城。1631年和1648年布拉格先后被撒克遜人和瑞典人占領,從此進入衰落時期。十八世紀,中歐局勢穩(wěn)定,經濟重新發(fā)展,布拉格人口增多,日耳曼、西班牙、意大利貴族及商人云集于此,對布拉格的建筑風格和經濟文化生活帶來很大影響。1845年布拉格修建鐵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行駛電車。1974年建造了第一條地鐵,現(xiàn)已擁有A、B、C三條線路,總長20多公里。伏爾塔瓦河行駛客運航船。布拉格現(xiàn)擁有各類古建筑物1700多處,故有“世界建筑藝術博物館”之稱。該市最古老的建筑為維舍赫拉德城堡,始建于九世紀下半葉。中歐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和融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藝術為一體的查理橋分別興建于1348年和1357年。
布拉格城堡
始建于九世紀,自第一代奠基人普熱米斯爾家族開始修建以來經歷了上千年的變遷。經過國內外建筑師和藝術家多次改建、裝飾和完善,城堡集中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精華,是捷克最吸引人的游覽勝地之一。城堡過去是皇帝、國王的宮殿,現(xiàn)在為捷克總統(tǒng)為外國元首來訪舉行歡迎儀式和接受各國大使遞交國書的地方。
站在城堡上眺望整個布拉格市,美景盡收眼底。城堡內有三個庭院、幾條古老街巷、畫廊、花園,以及捷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圣維特大教堂(始建于1344年)。教堂的地下室安放著捷克歷代國王的棺槨,并保存著國王的王冠和加冕用的權杖等。城堡中最大的廳為西班牙大廳和弗拉迪斯拉夫大廳,前者是總統(tǒng)舉行授勛儀式和國宴的場所,后者是總統(tǒng)舉行就職典禮等大型政治活動的地方。
查理橋
查理橋始建于1357年,1400年竣工,橫跨布拉格市伏爾塔瓦河。此橋系遵羅馬帝國皇帝兼捷克國王查理四世之命而建,因此得名查理橋,是捷現(xiàn)存最大的古橋,也是連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
橋長520米,寬10米,有16座橋墩,橋面為磚石所砌。查理橋以羅馬天使橋為樣板,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橋藝術與巴洛克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查理橋的一端入口處聳立著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兩側是帶有巴洛克浮雕的哥特式門樓。橋兩側石欄桿上有三十座雕像,為天主教圣徒和保護神,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獸身和獸面人身像等,F(xiàn)在布拉格雖有十五座橋橫跨伏爾塔瓦河,但查理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筑藝術仍居其首,為捷克最負盛名的古跡之一。
老城廣場
老城廣場是11至12世紀中歐貿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也是決定國家歷史命運的政治事件發(fā)生地。1948年2月事件和1989年11月事件兩次重大政治變革均在此得到集中反映。捷前總統(tǒng)哥特瓦爾德和哈維爾都曾在此發(fā)表演說,宣布政權的更迭。
老城廣場的中心是揚·胡斯雕像。揚·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偉大的愛國者、布拉格查理大學(中歐最古老的大學,建于1348年)的首任校長。他改革和簡化了捷克語語法,主張高校用捷語教學,反對日耳曼化、教權專制、高級教階和教學主事銷售“贖罪券”等腐敗現(xiàn)象。由于胡斯的主張與羅馬天主教會針鋒相對,因而于1415年7月6日在瑞士的康斯坦茨(今德國境內)被羅馬教皇宗教法庭以觸犯教規(guī)、散布異端邪說罪處以火刑。揚·胡斯像于1902年至1915年用13年塑成,于1915年7月6日揚·胡斯被焚五百周年紀念日揭幕。
自鳴鐘是布拉格老城廣場上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建于十六世紀。鐘由三部分組成,即:圣徒雕像、鐘盤、年歷。每到正點時,象征時光消逝的小鬼首先拉響鈴鐺并不斷點頭,而土耳其人則不斷搖頭,象征始終不愿投降。鐘右側有兩個寓意虛度時光的人物塑像,不斷搖頭,象征未享盡人間富貴,不愿離開人世。同時鐘上部的十二個圣徒在打開的天窗后相繼出現(xiàn)。當最后一個圣徒走過并把天窗關上時,天窗上面的金雞扇動兩翼后鳴啼,宣告報時結束。鐘的中間部分為鐘盤,根據(jù)中世紀地球為宇宙中心論制作,標明太陽和月球的運動。鐘的最下部分是12個鑲有圓框的組畫,描寫一年十二個月農村耕作的情景。年歷兩側還裝飾佩有寶劍、短杖和盾牌的天使和三個象征公正掌管城市的市民。這一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自鳴鐘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卡洛維發(fā)利-查理溫泉城
又名查理溫泉,是捷克著名的溫泉城,距布拉格120公里,人口5.5萬人。1349年,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在狩獵時發(fā)現(xiàn)溫泉并建立溫泉城。16世紀該城成為溫泉療養(yǎng)地,現(xiàn)已發(fā)展為世界著名的溫泉療養(yǎng)中心和旅游勝地。
城內有礦泉數(shù)十處,其中被開發(fā)利用的十二眼泉水,水溫41.2度至72度,含多種化學元素,可供飲用、沐浴和醫(yī)療。泉水對消化道疾病有較好療效。世界許多名人曾來此療養(yǎng)游覽,如:馬克思、彼得大帝、貝多芬、果戈里等。自1959年開始在該市舉行國際電影節(jié)。我國故事片《白毛女》、《鋼鐵戰(zhàn)士》、《良家婦女》和《芙蓉鎮(zhèn)》等均在電影節(jié)上獲獎。
卡洛維發(fā)利同時還是一座工業(yè)城,生產陶瓷、玻璃及食品。貝赫爾開胃酒由礦泉水加多種草藥釀制而成,與十二眼泉水一樣具有藥物作用,因此被譽為“第十三泉”。此外,當?shù)靥禺a卡洛維發(fā)利薄餅,按傳統(tǒng)工藝制成,已具有近500年歷史。
磨塞爾(MOSER)水晶玻璃
磨塞爾(MOSER)水晶玻璃廠創(chuàng)建于1857年。當時,該廠生產制造的手工磨刻水晶玻璃器皿,主要是獻給皇室、官府以及出售給各國高檔玻璃制品的收藏家。該廠的水晶玻璃制品具有較高的技術和藝術水平,光彩奪目,造型典雅。該廠生產的水晶玻璃杯,享有盛譽,有“杯之王”的美稱。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該廠為皇室、政府、駐外使團等定制酒具。許多世界名人(如英國的愛德華七世、亞歷山大王后、伊麗莎白二世等)都喜愛磨塞爾廠的豪華酒具,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也使用在該廠訂做的水晶玻璃杯。
“十三泉酒”
創(chuàng)建于19世紀初。1807年當?shù)氐囊晃凰巹⿴熂s瑟夫·貝赫爾發(fā)明并開始銷售根據(jù)自己獨特配方釀造的開胃酒。1841年其子小貝赫爾接管工廠后注冊“貝赫洛夫卡酒”商標,并大量生產該酒。二戰(zhàn)前,該酒曾暢銷歐洲,被捷克人民稱之為卡羅維伐利的“第十三泉”。該酒由多種草藥并配合卡羅維伐利的特有泉水釀造而成,不含任何化學物質,對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酒的配方一直保密,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人知道。該廠現(xiàn)有職工300人,1997年部分實行了私有化,但目前國家仍控制著部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