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
土耳其屬發(fā)展中經濟,私有和公有經濟成分并存,主要以農業(yè)和制造業(yè)為基礎。雖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快于人口增長,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低于歐洲國家。
農業(yè)
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使用一半左右的勞動力。在一般情況下,土耳其的大多數(shù)糧食作物可以自給。大部分可耕地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其中小麥和大麥的種植面積最大。經濟作物(棉花和煙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狹窄海岸地區(qū)的低地得到大面積灌溉,生產榛子、無核小葡萄、葡萄干和水果(包括柑橘、檸檬和甜瓜),也種植蔬菜供應國外市場。在常年長草的牧場,可牧放綿羊、少量的牛和山羊。森林主要是針葉林,大約占全國面積的1/4,主要分布在黑海周圍,至今很少開發(fā)。
采礦業(yè)
以國有公司為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地方開采的鐵礦、煤、褐煤、鋁土和銅為國家重要的新興工業(yè)提供原材料。土耳其是主要的鉻鐵礦生產國,多數(shù)用于出口。由于國內石油資源有限(只能滿足1/6的需求),該國不得不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石油。2/3的電力由熱電廠生產,大約1/3的電力由水電站提供。
制造業(yè)使用大約1/10的勞動力,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盡管生產率低,但由于棉花在當?shù)胤N植,工人工資也低,紡織業(yè)(包括紗線、織物和地毯)仍然是20世紀70~80年代增長迅速的工業(yè),盡管生產率不高。石化工業(yè)在80年代初發(fā)展很快。土耳其已成為中東地區(qū)主要的鋼鐵生產國。工程機械工業(yè)也發(fā)展迅速。旅游業(yè)是國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農村失業(yè)狀況比城市更嚴重,但在伊斯坦布爾以外,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仍然短缺。根據1947年頒布的勞工法,工會為合法組織,此后發(fā)展迅速;工人工會聯(lián)合會是最大的組織。70年代,土耳其許多非技術工人前往西歐國家(主要是西德)尋找工作,但80年代以后,去國外打工的趨勢已從歐洲轉向中東國家。政府在80年代執(zhí)行緊縮開支計劃,同時由于在國外工人的匯款增加,使土耳其能夠大大抵消其長期存在的貿易赤字。
運輸業(yè)
土耳其的鐵路系統(tǒng)總長度為8400千米,公路系統(tǒng)中只有大約1/7鋪有路面,但汽車運輸仍然占主導地位。國際和國內海運依靠伊斯坦布爾港、伊茲密爾港和梅爾辛港,但石油化工產品的主要海運終點則在伊斯肯德倫附近。國際機場位于伊斯坦布爾、安卡拉和伊茲密爾附近。
外貿
農產品和工業(yè)產品在主要出口商品中大致各占一半。主要出口貿易伙伴有德國、意大利和美國。伊拉克的石油是主要進口貨物。德國為土耳其提供了大量進口機器和設備。
產業(yè):紡織、食品加工、汽車、電子、礦業(yè)(煤、鉻、銅、硼)、鋼鐵、石油、建筑、木材、造紙。
失業(yè)率:9.9%,未充分就業(yè)率:4%(2007年統(tǒng)計)。
貧困人口比例:20%(2002年統(tǒng)計)
出口:石油、電力、服裝、食品、紡織品、金屬制品、運輸設備。
進口:電力、機械、化學制品、半成品、燃料、運輸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