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在幾千報名的學生中挑選錄取誰的時候,要衡量許多因素--在高中的學習成績、全國統(tǒng)考成績、一技之長、領(lǐng)導才能、義工記錄以及你在填申請表格時所寫的幾篇作文、老師寫的推存信,等等。越是好的大學,越強調(diào)它們在錄取學生時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標準,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個人來評判〗
引言:為什么要申請名校?
與很多其他的中國學生不一樣,我在十年級以前并沒有仔細想過要上哪一個大學。記得那時我們家也并不特別注重"名牌",父母的意見甚至是,如果爭取不到資助,就上我們所在的美國新澤西州學費便宜、教學質(zhì)量也不錯的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說到底,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成不成材,主要是看自己是否努力。但后來這種想法一定改變。
許多過來人對我們說,盡管在課堂內(nèi),名牌大學的教育質(zhì)量不一定比一般的"非名牌"大學好多少,但在課堂外,名校學生和教授的素質(zhì)卻能比一般大學高出一籌。在一九九八年五月中國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期間 "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華人校長田長霖博士說,未來的大學必須非常關(guān)心學生的生活 ,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往往比課堂上學到的多。這番話也指出不能光看課堂上如何。大學本科四年是人生關(guān)鍵階段,在這個時期你交下什么朋友、建立什么社會關(guān)系、認識什么教授、被哪種人影響、被哪種學習環(huán)境薰陶、遇到什么樣的機會,這都與你去哪所大學至關(guān)重要。這此,尤其是"機會",也許就是名牌大學能給你提供的最重要的資源。
另外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社會各界--研究院的招生工作人員、公司的人事部負責人、各種基金會的項目審核小組成員--簡而言之,那些可能決定你的未來命運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對名牌大學有一種固定的印象。"名牌大學"被社會各界推崇,這已是既成事實。它們的一舉一動會比"非名牌大學"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要廣泛,它們在人的心目中確實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成為"優(yōu)秀"與"杰出"的代名詞。不管你是否贊同這種印象,它們的確是許多人做出選擇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從這一點看來,那些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們急切地想要子女們進 "名牌大學",也是不無道理更無可非議的。
還有,名牌大學的名氣到底從何處而來?名牌大學不是各領(lǐng)風騷三五年,像哈佛大學建校三百多年,在高校林立、激烈競爭中穩(wěn)居美國高等院校的榜首,靠的是實力,絕不是浪得虛名。一個學校的實力由多種因素構(gòu)成,取決于財力是否充足,招生是否嚴格,教授的教學質(zhì)量如何,它在各個學術(shù)領(lǐng)域的影響大小,以及學校本身不斷創(chuàng)新,隨著社會需變化而調(diào)整的彈性。
當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名牌大學不是十全十美,要不是學生成材的絕對保證。我想這一點無須我多繞舌。
一、開始要早:對目標與步驟心中有數(shù)
于是,升入十一年級,我開始為申請大學作準備時,就更多地注意美國的名校了。其實,我這時開始還算晚了一些。所有的高中學生顧問都會告訴你,為上大學作準備應該從一進高中(即九年級時)就開始,越早開始越好。最好是在上九年級前就有大概的目標,高中四年上什么課程,參加什么課外活動,競選什么學生課外社團的職位,暑假時干什么,等等,都要圍繞這一目標來安排。因為在報考大學時,審核人員不光要看你在高中的成績、榮譽和課外活動記錄,也要看你在高中四年是否有計劃、有目標地受教育,你的課程是否承上啟下,課外活動參加得是否有連貫性、邏輯性。 最主要的,也就是看你在這 四年中是否有進步,常常有學生九、十年級時還一團漿糊,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業(yè)和功課上,等到十一年級突然開竅,意識到進大學對于一生的重要性,可到這時也晚了。頭兩年的成績擺在那里,教師和同學對自己也有成員,到這時才想改變局面已很難了。我有個朋友的情況就是這樣,非?上В罕M管他十一、十二年級的成績不錯,但是最后還是沒有被他最想去的康乃爾大學錄取。
不同于亞洲國家的大學系統(tǒng),美國的大學均獨立招生。美國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們,在幾千個報名的學生中挑選錄取誰的時候,要衡量許多不同的因素--在高中的學習成績、全國統(tǒng)考成績、一技之長、領(lǐng)導才能、義工記錄以及你在填申請表格時所寫的幾篇作文、教師寫的推存信,等等。越是好的大學,越強調(diào)它們在錄取學生時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標準,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個人來評判。
幸運的是,我在高中頭兩年的成績還不錯,門門都在榮譽班得A ,年級排名在前十名之內(nèi),與老師的關(guān)系也很不錯。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進高中就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刊物編輯工作。我業(yè)余酷愛寫詩,在高中第二年當上了?脑姼杈庉嫞磥硪埠苡锌赡茉诘谒哪戤斏现骶,并多次在校內(nèi)校外發(fā)表自己的作品。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估計后,覺得照當時的成績和全美預考(PSAT)分數(shù),即使進不了"三強"--普林斯頓、耶魯和哈佛,進錄取率較高、競爭相對不那么激烈的康乃爾大學或西北大學還是可以的吧?
二、學習成績:
GTPA和班級排名盡管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各個學校還是一致同意,最重要還是高中時的成績。大學招生人員要考察的申請者在高中時的成績,主要從三個層面審核:在學校成績單上的成績(用ABCDF字母來表示,連同加減號,可以分出十來個等級)、平均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簡稱GAP)和年級排名。這些數(shù)據(jù)對于學校的意義都不一樣:字母成績表明在某門課程的水平,成績平均分數(shù)是高中四年總成績的總體表現(xiàn),而班級排名是與其它班上的同學相比你在班級中的位置。選修課程難度級別不一
除了這些數(shù)據(jù)以外,大學還要看你所選課程的難度。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中介紹,美國中學許多制度與國內(nèi)大相逕庭:國內(nèi)每個學生屬于一個固定的班集體,而美國這里則每個學生的課程表都是"獨一份",每個學生按照學校有關(guān)規(guī)定,在家長與學生顧問的指導下,選不同的課程,于是他便屬于許多"班集體":上英語課跟這一幫同學在這個教室,上數(shù)學課卻跟又一幫同學在另一個教室,上社會學課又跟另外一群同學在另外一個教室。上課相聚交談,下課各奔東西。這樣不屬于某個固定班集體,很難培育出班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也很難與同學發(fā)展出較深的交情。
每個學生所選課程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含金量"也就有高下之分。像我們高中,課程分為有三種-- "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榮譽班"(honorclass,有的地方叫g(shù)ifted class),各班進度不一樣,類似國內(nèi)的慢班、快班。從"普通班"上到"加速班",或是從"加速班"上到"榮譽班"不僅需要在原來班上成績優(yōu)秀和班上老師推存,還需要獲得學生顧問和系主任的同意,不那么省事。 另外,已經(jīng)在"榮譽班"的學生們也別以為就可以高枕無憂高了--每學年結(jié)束都要審核一次,把在班上成績落到末尾、學得吃力的學生們降到下一級去。自然,大學招生人員會對那些有資格上較難課程,在榮譽班和加速班的學生們給予青睞。
除了榮譽班之外,我們高中還開設"AP課程"。"AP"是"超前定位"(Advanced Placement)的簡稱,是某些有條件的高中所開設的相當于大學程度的課,每年五月份以后,上完AP課程的學生們可以參加美國全國性的AP科目考試。如果在此項考試中得了五分或者四分,不但可拿大學的學分(美國大部分四年制的大學承認AP學分),也顯出學生本人有能力成功完成大學的某些課程。這在申請大學時顯然是一大優(yōu)勢。AP考試在報考大學中的重要性,我在下面"與大學錄取的有關(guān)考試簡介"中還會提起。
我讀高中四年,所有必修課上的都是榮舉班和AP班。還修課中,除了高中二年級上了一個普通的寫作課之外,其它幾年都是上超速級或是榮舉級的選修課,比如西班牙語,或者AP歐洲歷史。平均成績(GPA)換算方法復雜美國各州有很大權(quán)力,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標準規(guī)格五花八門。 高中學生的GPA各地有各地的標準,有的是四點零制,有的是四點三制,還有的是五點零制。
我的高中GPA系統(tǒng)是四點一制,也就是說,A+是四點一,A是四點零,而A-是三點九,B+ 是三點一… 以此類推。如果GPA在四點O左右,就相當不錯了。我在高中四年的積累GPA一直保持在四點O上下。但我們高中是否在榮譽班上課并不計算入GPA中。而有的學校如果學生上榮譽班的話,還給他的GPA加分。我有個在全國夏令營認識、后來與我一起考進耶魯?shù)哪猩,GPA經(jīng)過種種加分之后,竟是五點六五,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由于各州規(guī)定不一,當然給大學錄取帶來很大困擾,誰能鬧得清來自哪州的某個高中生的四點零,比來自那州的某個考生的四點五是高些還是低些?現(xiàn)在許多大學要求高中的學生顧問在學生報考大學的申請表人,把學分變換成四點零制,以便比較。
年級排名弊大于利
許多高中因為年級排名引起學生之間惡性競爭而把它廢除了。像我所在的高中,就在我畢業(yè)后的一年不再公布年級排名,而改為用"百分制"--只向大學報告你的成績在全班位列前百分之幾。我得知消息后,只得感嘆我沒有趕上好時候。
在我的年級,學生的競爭相當激烈,對年級排名看得也很重,誰是前十名之內(nèi),誰是前二十名之內(nèi),同學一個個好像都是瞎子吃湯圓,心里有數(shù)。班級排名的算法十分復雜,給榮譽班、加速班得A,后者的A含金量低(普通班的A往往只相當于榮譽班的C,加速班的A則相當于榮譽班的B)。因此,年級前十名的學生都是榮譽班的佼佼者,而在普通班或超速班的學生,不管你成績多好都別想擠進去。我在高中的成績并不是最好的,對那些門門在榮譽班里得A的同學,我自嘆弗如。畢業(yè)時,最后總排名,我在四百二十六名應屆畢業(yè)生中是第七名。
三、報考大學的各種考試
由于美國高中并無統(tǒng)一教材和教綱,所學課程不同,大學難以掌握,于是通過全美國統(tǒng)一考試來考核學生就有必要。這些統(tǒng)一考試:PSAT、SAT(一),SAP(二),等等,與中國的高考,從時間安排、科目設置、難度、學生挑選自由度,都有很大不同。
四、課外活動:發(fā)揮一技之長與領(lǐng)導才能
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度十分發(fā)愁,因為我自覺沒有什么特別了不起的專長。我身邊的許多華人同學從小練習樂器,現(xiàn)在鋼琴、提琴、或是大提琴琴藝精湛,獨奏獲獎捷報頻傳。他們中間有許多在數(shù)學和科學方面也有極天分,我爸爸有一段時間,隔幾天就給我拿回一張中文報刊上的報導,告訴我誰誰誰做的研究又在 "西屋科學將"中獨占鰲頭或者進入決賽,或者是誰誰誰榮膺總統(tǒng)青年學者獎、獲州長頒發(fā)獎等等。 而我,從小沒有學琴,在數(shù)學、科學方面雖然也門門得A ,也參加了學校的什么數(shù)學隊化學隊外出比賽,但從未得過重要獎項。在學校社會活動的職位也并不多,什么學生會呀、辯論組呀、校報年鑒呀我全沒參加,也沒有參加任何體育隊,與別的同學相形見絀。
不過,我也有我的特長。我從小酷愛寫作,一進高中就參加了文藝雜志的編輯,在校報,校刊上屢屢發(fā)表散文,詩歌。我從十一年級開始,把我的詩歌習作向各種全國性的學生刊物投稿也積極地參加各種比賽。在十一年級上半年,我得到一筆獎學金,考進了郡里的藝術(shù)學校詩歌班,連續(xù)上了兩年詩歌寫作課,對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我的詩作《媽媽在院子里掃落葉》,一九九六年獲得全美高中生詩歌比賽一等獎,幾首詩這一年和次年又連續(xù)獲得新澤西州的兩屆年度高中生詩歌比賽一等獎,小說《門》一九九四年獲得新澤西州的中文《漢新》月刊年度小說比賽三等獎。這些作品今天回過頭來看很稚嫩,但是不管怎樣說,也是顯示自己愛好特長的若干砝碼,都得和別的獲獎記錄一起填在簡歷上。
另外,在十一年級,我覺得我們高中現(xiàn)有的?泻芏嗳毕荩团笥焉塘恐,決定自己成立一個雜志,與學校的雜志分庭抗禮。這自然鬧出了一些人事糾紛和矛盾,但好在經(jīng)過一番解釋調(diào)和之后,事情并沒有越鬧越僵,新雜志,老雜志也都逐漸在學校里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原來的?饕缘菍W生們的文藝作品,而新辦的刊物《剪影》呢,則登一些文學批評、雜文和語氣調(diào)侃幽默的時事議論。我在新老雜志都任了職,在新雜志暫任主編,忙著征稿、組織編輯、聯(lián)系廣告,每期雜志出版前后總是忙得不可開交。
我所在的高中規(guī)模很大,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琳瑯滿目,可是,也造成急功近利的風氣,有些同學以為課外活動參加得越多就對進大學越有利,學生組織的領(lǐng)導職位也是掛得越多越好,常常一個學生同時承擔好幾個俱樂部、組織的頭銜,結(jié)果時間不夠用,哪個也做不好,甚至僅有空名無力實干。比如我們高中有個組織叫 "科學院",名字叫得滿好聽,會員三四百人,可是每次開會沒幾個人去,大家的興致都不大 。到了申請大學時填"課外活動"一欄時,每人參加活動的記錄都長達兩三頁,可細一考察,大都是敷衍了事當個會員就完了,讓學生顧問哭笑不得。
其實,各大學的招生工作人員反覆強調(diào),在高中時的課外活動不在多,而在精,要與你的真正愛好和專長相吻合,并且要以各方面的輔助材料--你的作文啦,你輔導教師寫的推薦信拉,你得過的榮譽獎狀啦--來證明你對這項活動的態(tài)度的確認真。一味認為多就是好,而在哪個課外活動都沒有建樹成就,這在申請大學時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壞事,因為這反映該學生浮躁、盲目、計劃性差、缺乏誠意,只知道一窩蜂隨大流而喪失自已個性。領(lǐng)導職位也是同理,讀到你是某個組織的"主席"卻沒有實在的業(yè)績,閱讀你的申請表的大學工作人員會懷疑你是否真有能力,真有耐心領(lǐng)導好一個組織。
最后還要補充的是,布朗大學一個在招生辦公室打工的朋友告訴我,學生專長如果獨特,與眾不同,他就在競爭中占了一大優(yōu)勢。
這個朋友的話我覺得有道理。哪個大學會希望自己校園里全是一種類型的學生呢?在讀了五百個小提琴手的申請表后,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會彈堅琴或是會吹長笛的學生,大學這位學生一定會倍加重視--我的朋友愛瑪就是以會彈堅琴這一特長,不但考進了耶魯,而且在校園里處處春風得意。去年報考哈佛大學的學生有將近兩萬,他們中間哪個不是門門優(yōu)異、多才多藝,在高中大出風頭?可是,在不可能錄取這么多人的情況下,大學怎么從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中分出高下,決定錄取誰不錄取誰?關(guān)鍵還在于你如何顯示出你的與眾不同,如何讓學校覺得你是一個獨特而不可多得的人才。像愛瑪會彈堅琴,她的特長才真是千里挑一。
五、義工:全面鍛煉品德和社會責任心
課外活動除了指在學校參加的學生俱樂部、協(xié)會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校外做義工(志愿服務)。美國大學十分欣賞不但學業(yè)好,而且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學生。社會責任心就是從學生所做的社會服務體現(xiàn)出來的。在我的高中,流傳一種說法,說是要想上好大學,"必須做滿三百個小時的義工"。這種說法據(jù)查并無根據(jù),大學里根本沒有任何錄取學生必須做多少義工的規(guī)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做義工對于學生成長、對決定錄取與否絕對是有益無害。如果你本來成績就不錯,又在社區(qū)里活動積極,這就顯出你不但在學業(yè)方面杰出,而且也樂意在業(yè)余時間熱心幫助他人。許多大學對學生的社區(qū)服務活動相當重視。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就十分明確地表示,他們要培養(yǎng)的不能只是關(guān)在象牙塔里走不出來的書呆子,而是"面向現(xiàn)實的社會棟梁"。做義工最常見的地方是在醫(yī)院里。由于我在高中人人都想上好大學,做義工成了一種風尚,人人都去搞得當?shù)蒯t(yī)院的義工人滿為患,候補表上都排了至少上百個人。許多學生(包括剛開始時的我)都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去找義工機會,并非真的想服務社區(qū),因此自然喜歡那些輕松的、不用接觸病人的工作,像在辦公室里打打字,接接電話,與朋友聊聊天,也就算做了"義工"。
由于醫(yī)院里沒有義工的空檔,我只好另找出路,在附近的一個老人院做義工,每個星期天去那作七個小時。我的主要任務是給老人鋪床,倒水。但那里的護士實在緊缺,因此經(jīng)常也讓我給他們喂早飯和午飯。這些老人許多已經(jīng)神智不清,偶爾會亂喊亂叫地發(fā)泄一番,哀求:"我要回家!警察來帶我回家!"大部份老人都坐在輪椅上歪著頭昏昏欲睡,口水從嘴角滴下來。有的甚至只能躺在床上,開飯時才叫醒他們。不過,也有的老人十分健談,拉住你就說個不停,大都是已經(jīng)過去數(shù)十年的芝麻蒜皮的小事,而且翻來覆去說個不停。一個退體已經(jīng)有點糊涂的老教師,對我回憶她班上的孩子如何淘氣而她如何懲罰他們有不下二十遍。而且每次一見我,她都必拉著我的手問:"天使,你叫什么名字?"我也就笑瞇瞇地回答說:"我叫Greta(我的英文名字)。 "她接下去就會問:"我認識你嗎?"有時一天這一幕要反覆七八次。見了別的護士,她也是這樣,同樣稱人家為 "天使",同樣追在人家后面說個不停。
我在這家老人院做了一年多的義工,當時并不十分喜歡,每次回家都疲憊不堪,渾身發(fā)軟。到了十二年級,我功課繁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醫(yī)院,后來有一個星期天正好沒事,想回去看看。半年沒有回去有的護士已經(jīng)轉(zhuǎn)走了,許多老人也已經(jīng)去世了,又有新的老人搬走來,我心里真的有些難過。我想,盡管我一開始做義工時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但這次經(jīng)歷對我也有很多益處,不僅給了我鍛煉,也讓我培養(yǎng)了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品德,再說,這些平常不可能接觸得到的人和事,提醒我生活不應僅僅局限在學校那個小圈子里。
其實,義工并不一定非要到醫(yī)院才做。我的很多同學也在我們的社區(qū)圖書館做義工,幫助整理圖書,寫卡片、上架等等。我本人也在我所居住的鎮(zhèn)的公共圖書館里,作了約五十個小時義工。凡是在社區(qū)里無償?shù)刈龅膶ι鐓^(qū)有益的事,都可以算是義工。在耶魯,我知道有的同學在高中時免費教小學生們畫畫、拉琴,有的為窮人蓋房子、有的如我的朋友卓世華在社區(qū)舉辦了一個相當受歡迎的"哲學講座",請來名人講課,這些都是十分別出心裁的義工,大學都相當欣賞。建議華人家長和學生們不妨打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