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倫多士嘉堡愛靜閣國會議員詹嘉禮(Jim Karygiannis)公布了移民申請等候時間的資料。該批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移民申請等候時間大幅增長了20%多。同時也顯示加拿大政府處理申請個案的方式在各國也不一樣。
資料顯示,按所在地區(qū)及申請類別的差異,有些移民申請要比其它的申請等候時間長百分之2300。比如,在北京、首爾及安卡拉,子女申請的審批速度,有八成的機(jī)會可以在4個月內(nèi)完成。而在新加坡,子女申請的平均等候時間為13個月,在危地馬拉是19個月,在開羅更長達(dá)34個月。
類似的差別也出現(xiàn)在技術(shù)工人類別中。在利馬,技術(shù)工人的申請要等候14個月,巴黎是15個月,而在基輔在有可能長達(dá)71個月。
國會議員詹嘉禮表示,這種差別是沒有道理的,是帶有歧視的,連基本的合理性都沒有。各國的人為什么不能得到一樣的對待?事情應(yīng)該以同樣的時間來處理,不論是在希臘,還是在歐洲,或是在亞洲,或中國。
詹嘉禮議員根據(jù)《知情法》(Access to Information Act)從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得到基本資料后,立即對資料進(jìn)行了整理分析,并得出了自2004年以來移民申請?zhí)幚頃r間增加的結(jié)論。詹嘉禮表示,在2004年至2006年期間,世界范圍內(nèi)的總體處理時間增長了20%多,或約五分之一。而同一時期,申請個案卻下降了幾乎2%。
詹嘉禮議員得到的2006年的資料顯示(北京及香港的數(shù)據(jù)):
北京: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北京占全球處理的個案總數(shù)分別為6.45%、4.3%及3.42%。技術(shù)移民類的處理時間增長了36.17%,同期個案增長了21.74%;配偶及伴侶類別處理時間增長了25%,同期個案增長4.02%;子女類別處理時間增長33.33%,同期個案下降4.07%;父母及祖父母類別處理時間增長54.54%,同期個案下降29.68%。各類別總的處理時間增長了40.78%,而個案總數(shù)下降了48.05%。
香港: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香港占全世界處理個案總數(shù)分別為6.66%、4.79%及4.84%。技術(shù)移民類別的處理時間增長了25.45%,而個案下降了5.99%;配偶及伴侶類處理時間增長了46.15%,個案增長了33.83%;子女類處理時間下降了45.45%,個案下降了35.02%。父母及祖父母類出來時間增長了28.57%,個案增長了155.29%?偟奶幚頃r間增長了10.28%,個案下降28.68%。
對詹嘉禮用了數(shù)周時間整理出來的資料,保守黨政府并無異議。移民部長范茵麗(Diane Finley)的發(fā)言人表示,政府已經(jīng)對此做出反應(yīng),已向優(yōu)先類別中,尤其在家庭團(tuán)聚類別中投入大量資源。
詹嘉禮表示,在等候時間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就是合理調(diào)度移民官員,令世界各地的資源分布更加均勻。政府上周表示,將向菲律賓的簽證處派出更多雇員,并準(zhǔn)備投入190萬元擴(kuò)大其在馬尼拉的設(shè)施,以減少等候時間。
來源:未名空間(www.mitb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