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到了國外以后和中國學生扎堆,這樣非常不好。住也好、上課也好,最好是和國際學生在一起,這樣可以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全部使用英語,而且能快速的了解到不同的文化。
我學英語有二三十年了,針對這個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應該敢于使用,但是現在很多中國人還是不太敢講英語。語言是一種工具,最重要的是要敢于使用,要多用。所以對于出國留學的學生,準備其他語言考試也好,準備雅思也好,一定要打好基礎;A要全面,就是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都要打好基礎?家粋雅思的高分,并不是到了英國以后就一定能聽懂課、一定能夠寫好作業(yè),這是不一定的。
那么怎么打基礎呢?我的觀點是,多學習原版的英語教材,比如《新概念》。新概念雖然已經引進到中國30多年的教材,但現在為止依然保持著青春活力,很多種學生、高中生、大學生還是在背這個課文,說明這本教材的確是給學子帶來了好處。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它的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通通的背下來,三冊背下來后,寫作、聽力都會得心應手了。很多學生出國以后就發(fā)現自己背的《新概念》就是英國人的日常用語。
第二方面,到了英國以后一定要敢講,在這方面我特別反對中國學生到了國外以后和中國學生扎堆,這個是我一直非常反對的。住也好、上課也好,最好是和國際學生在一起,這樣可以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全部使用英語,而且能快速的了解到不同的文化。
另外講一點我對英語感觸比較深的感受,就是英國的方言很多。英國這個國家面積實際上只有我們國家的一個中等省那么大,人口只有6千萬,但是英國從南到北,方言的情況跟中國是完全一樣的,基本上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我第一次去到英國的時候,是在一個離倫敦不到一百英里的地方,當時我在大巴車站買大巴的票,賣票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年老的老太太,一個是年輕的女士,我就跑到年輕的女士那兒買票,我講的英文她聽不懂,她講的英文我也聽不懂,然后我又到了老太太那兒,我講的她聽懂了,她講的我也聽懂了,這個老太太的發(fā)音我認為是很標準的倫敦音,而那個年輕的女士講的就是帶當地口音的方言了。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就是在英國看電影,有的電影,比如曼徹斯特的電影,整篇都是曼徹斯特的口音,聽著非常別扭。有很多學生覺得英國院校帶有蘇格蘭口音,實際上英語的口音跟中國有相似的地方,特別標準的英語是在蘇格蘭,是在蘇格蘭北部一個非常小的區(qū)域里面,那里的人講了一口非常地道、非常標準的倫敦音,就像中國最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在北京,而是在河北的承德。
所以綜合來看留學生在出國之前應學好語言,而在出國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多與本國學生接觸,培養(yǎng)起自己標準的第二語言。
來源:津橋留學總裁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