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方世界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是諸多中國學生向往的留學之地。11月1日,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來到北京宣布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發(fā)展計劃。此間,就牛津大學接受中國留學生的相關事宜,記者采訪了彭定康校長。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在牛津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的狀況。
彭定康:先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在剛剛開始的這個學期,那天晚飯后我走在校園的路上,一個學生非常認真地端詳著我。我問他你從哪里來,他告訴我來自中國的深圳。他問我你就是彭定康,我說是的。他笑著說,您是一個很胖的校長。他是在這個新學期剛剛來到牛津的中國留學生,是目前牛津大學的750名中國留學生之一。
近些年,選擇到牛津就讀的中國學生顯著增加,已從1996-1997學年的89人,發(fā)展到2007-2008學年的750人,其中研究生占60%,本科生占40%。目前,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牛津大學第二大海外生源地。僅在過去的一年,來自中國的本科生入學申請數(shù)量就增長了18%。10年前,在牛津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不到100人,F(xiàn)在,在我們的校園里經?梢钥吹街袊魧W生。希望再過10年,在牛津大學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留學生。
記者:牛津大學的特色專業(yè)有哪些?對留學生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彭定康:牛津大學有著800多年的歷史,是歐洲乃至世界領先的大學之一。牛津在推動全球物理和生物科學、數(shù)學和工程的發(fā)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大家平時都在使用牛津英語字典,在劃船比賽中我們經常奪冠,我們的校園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教授,我們的專業(yè)都很有特色,比如物理、哲學、工程、管理、數(shù)學、漢語、歷史,包擴劃船,等等。
從牛津來講,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聰明。我們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學術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好的英文水平,這也是中國學生到牛津學習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如同“曼聯(lián)”球隊的球員會用雙腳踢球,中國學生除掌握中文外要能很好地用英文學習。當然,聰明是沒有固定標準的。我有3個孩子,他們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聰明。我小時德語學得很糟,但我不服輸,經過努力我成功了。我想聰明應該是很有能力,能很好地應對學習壓力,在考試中發(fā)揮出色,在工作中能發(fā)揮到極致。
記者:您對中國留學生有怎樣的評價?您如何看待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彭定康:中國學生非常出色!牛津大學是由很多個學院組成的。那一天,已經很晚了,我來到一個學院的圖書館。在那里,只有一位學生在讀書,那是一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令牛津大學受益匪淺,特別是中國學生在數(shù)學方面的出色表現(xiàn)令牛津大學深深獲益。而同時,我們設立的牛津大學中國獎學金基金會、牛津大學裘槎獎學金(Oxford Croucher)和王寬誠獎學金等助學基金,也為很多無法承受牛津大學高昂學費的學生提供了幫助。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我們希望加強對中國的研究。同時,中國也是優(yōu)秀學生以及學者的源泉,我們渴望與之加強聯(lián)系。牛津大學將把目前散落于各院系中的與中國研究相關學術團隊聚集在一起,組建牛津大學“中國中心”。我們希望通過“中國中心”的籌款設立獎學金,為前來牛津的中國研究生提供資助,并吸引全球的專家學者來開展對中國的研究。
記者:作為一所國際知名大學,您認為牛津大學的教育魅力是什么?
彭定康:牛津精神的核心在于學院制度,這個制度讓學生和學者從實力雄厚、國際知名的學術機構中受益,并能在學院內的跨學科研究中有所建樹。導師制也是牛津大學的特色,該體制讓本科生得以通過一到兩個人的小班形式,擁有與世界頂級學者至少每周一次的面對面交流。
牛津大學現(xiàn)有學生近2萬人,包括12106名本科生和7380名研究生,牛津的學生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牛津,28%的教學人員、43%的研究人員及1/3的學生來自英國以外的國家,其中63%的研究生來自國外。全世界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作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曾就讀于牛津。牛津培養(yǎng)了25位英國首相、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多名北京奧運會獎牌獲得者。
牛津的教育將為學生帶來驚喜,希望通過你們的報紙告訴讀者:我們歡迎更多優(yōu)秀學子來牛津!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