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
近年來,倫敦大學學院在籌資上也有改革之舉,格蘭特校長于2004年發(fā)起了一項向校友和社會募集資金的大型計劃,目標是十年內籌集3億英鎊資金,當時是英國大學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籌資行動。這種“要錢”的行為在美國大學中頗為流行,但與英國大學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公共資金的“紳士”傳統(tǒng)并不一致。格蘭特校長說,只要轉變思想觀念,就會發(fā)現(xiàn)“要錢”這條路在英國也可行,現(xiàn)在籌資目標已完成超過三分之二,他相信最終結果還會超出預定目標。
在建校后的一百八十多年里,倫敦大學學院傳承了與生俱來的改革精神,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還擁有許多“第一”,如是英國第一所允許女性平等就讀的大學,是英格蘭第一所有學生會的大學,形成了激進改革的傳統(tǒng)。
一些功成名就的校友回憶大學生活時記起的也是改革經(jīng)歷,英國著名對華友好人士、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史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 Chairman of the 48 Group Club)在上世紀60年代末就讀倫敦大學學院,他回憶說,當時的教學有照本宣科“填鴨式”教育的毛病,他作為學生會主席就帶領同學們要求教學改革,成功使教學更加互動,課堂討論日漸增多。
現(xiàn)在,互動討論已經(jīng)在倫敦大學學院的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來自中國的留學 (微博) 生王琳對此深有感觸:“國內上課時老師在不斷地講,而這邊平均下來每節(jié)課一半時間都是學生在討論、演講、問答,老師只在旁邊起一個指導的作用。”她認為這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課下準備,并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觀點。
在教學外,大學的另一個重要職能是學術研究,倫敦大學學院也一直走在開創(chuàng)新學科的前列,不吝于將“教授”頭銜授予新興學科,如在19世紀早期就有了英國第一個中文教授,此外還擁有第一個化學教授、第一個埃及古物學教授、第一個精神學教授等等。
郭正曉副校長介紹說,倫敦大學學院還有專門的“校長獎學金”來鼓勵前沿研究,如最近就以此資助了一名年輕的學者,他專門研究從微生物到細胞之間的演化過程,這方面研究現(xiàn)在還較弱,難以拿到國家層面上的項目資助,但如能探清其原理將有深遠影響,學校于是就自己撥款支持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
改革總是意味著創(chuàng)新和改變傳統(tǒng),格蘭特校長也這樣總結倫敦大學學院的特點:“這是一所激進的學校,從不怕嘗試新鮮事物,不憚于改變人們對大學的傳統(tǒng)看法。”
新世紀的全球名校
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使得倫敦大學學院不斷向前發(fā)展,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與研究機構QS共同發(fā)布的2009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倫敦大學學院攀升到全球第四的高位,超過許多名校。在2010年的QS排行榜中,倫敦大學學院也仍然保持了第四的位置。
格蘭特校長對此的看法是“排行榜很難抓住每所大學的本質”,因為每所大學都不一樣,優(yōu)勢領域也不同,難以簡單地說誰好誰差。不過他也高興地看到,倫敦大學學院這些年的成功發(fā)展在排行榜上得到了反映。
對于倫敦大學學院的成功經(jīng)驗,格蘭特校長說,除了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全體教職員工的凝聚力,不分地位高下,共謀學校發(fā)展。
郭正曉副校長用“共治精神”一詞來予以形容,這是指大家在保持自由思維和彼此尊重的同時,為共同目標而共同努力奮斗的精神。他說,與此相反的是像軍隊那樣層次分明的等級式管理,但對一所大學而言,在教職員工之間減少行政等級色彩,鼓勵他們“不在其位,也謀其政”,敞開胸懷建言獻策,更有利于學校發(fā)展。
談到倫敦大學學院今后的發(fā)展,格蘭特校長說新的方向是國際化。他認為這是全球化時代的大方向,提出了將學校打造為“倫敦的全球性大學”的計劃。現(xiàn)在倫敦大學學院已有大量國際學生,還在海外有大量合作辦學的研究生點,如與美國耶魯大學展開了跨大西洋的合作。他還提到,中國正在快速發(fā)展,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也將是倫敦大學學院未來發(fā)展的重點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