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整理
這一階段比較簡單,也就是負責申請的工作人員按照項目申請要求對申請者提交的材料(如標準化考試成績、在校成績單、簡歷、文書、推薦信等)進行整理。如果申請者的材料齊全了,工作人員就會把全部申請材料“打包”轉(zhuǎn)入第二階段。如果某項申請材料,如GRE成績沒有收到,整個學生材料就算不完整,他們是不會把申請材料轉(zhuǎn)出去的。萬一申請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沒有補全材料,那么等待他們的只會是一紙拒信,甚至是“默拒”。
初選
隨著申請美國研究生人數(shù)的大規(guī)模增加,很多熱門項目在每個申請季會收到上千個申請,而這些申請如果讓錄取委員會的教授去一個個審理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多數(shù)學校會采取前期篩選的方式先過濾掉一部分硬件條件不符合最低要求的申請。
一般來說,這部分工作由負責錄取的工作人員、秘書或者是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來完成,在此提醒大家,用來篩選的主要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條件,如學生GPA、TOEFL、GRE或者GMAT,至于說這個標準定到多高,各個項目各有不同,依具體學校和項目情況而定。
評審
學生的申請過了前兩個階段后才會真正地面臨考驗,也就是轉(zhuǎn)到錄取委員會那里進行審理。如果留到這個階段的申請還會很多,很多項目會選擇進一步篩選,先淘汰一些競爭力沒有那么強的申請者。
同時,很多項目還會在這一階段分出另外兩批申請者,即肯定能夠錄取的和需要再討論的申請者。如果是這種情況,錄取委員會主要會看申請專業(yè)相關(guān)課程和GRE的成績、簡歷。前者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看學術(shù)能力,后者則主要考量學生所參加過的科研、實習,以及其它的課外活動。
給出錄取
審理到了這個階段往往就是最關(guān)鍵也是最殘酷的時候了,因為通過前幾個階段,剩下來的申請者都是很有實力的,但是錄取名額就那么多,所以還需要再淘汰一批申請者。這個時候,錄取委員會的教授會通過看學生的個人陳述、推薦信等材料更深入了解申請者。之后,錄取委員會的成員會對剩下的申請進行最終的討論,并確定錄取、拒絕和waiting list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