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很多時候并沒有想象中美好。很多在國內(nèi)有份優(yōu)越工作的人到了國外也變得身無所長,不是出苦力就是刷盤子。日復一日,早前的銳氣早被消磨。環(huán)球華網(wǎng)刊登的王祥和的故事就是加拿大華裔的一個縮影。
王祥和是華北某省的普通官員,他和父母妻兒同他一樣普通。大學畢業(yè)后,進了政府機關(guān),兩年后和同學/戀人結(jié)婚,妻子在一家?茖W校當教員。兩人生了個兒子。
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鬢生華白。王祥和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四十出頭,當上了處長,妻子也做了副教授。官場炎涼,世態(tài)冷暖,面對上下左右的關(guān)系,他活得并不是很順心。王祥和為人懦弱而善良,混了套房,有個十來萬存款,此外別無長財。以他的背景、關(guān)系和積累,這輩子在官場再上場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實就算再升一級也就那么回事。
同學里有移民歐美的,有把孩子送出去的。王祥和夫妻商量了一下,往加拿大駐北京大使館要了套材料。填表、補料、排期、面試、體檢……整個過程不到三年的時間,一家三口于2003年登陸多倫多。時年,王祥和43歲,妻子42歲,兒子16歲。一家三口提著六口箱子,住進同學幫租好的月租金1100元加元的公寓,面對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開始了新生活。
大學里學的東西就那么回事。機關(guān)、學校出身的夫妻倆,屬于沒有專業(yè)的人。多倫多近一半人口是非加拿大出生, 語言不好的王祥和,除了當力工(LABOR),沒有選擇余地。
王祥和找了個倉庫活兒,一小時7.25元。每天八小時,早七時提著飯盒進庫,晚四時出來。上下午各有十五分鐘帶薪休息,中午半小時午餐,不算薪水。活兒,就是不停的把十到三十公斤的紙箱,搬來搬去,距離稍遠用人力叉車推。管理人員把活兒按排得滿滿的,絕對是讓工人一分鐘閑不著,如果沒活兒,嘿嘿,回家休息,這一天,干幾小時給幾小時錢。如果今天不用來,提前電話通知,來了沒活兒,把人打發(fā)回家,給3.15小時的薪水——不過這種情況幾乎沒有過。每周發(fā)一次薪,代扣代繳就業(yè)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所得稅。此外每年還有一定標準的帶薪假,隨工作積累時數(shù),從一周到三周不等,如果不休,給總工薪4%的補償。以上所有,都是加拿大勞動法規(guī)定的。
王太太連這種活兒都找不到,無奈去了一家餐館涮碗,一小時七元。
加拿大是福利社會。孩子18歲以前,有政府給的牛奶金,依家庭收入確定金額,王家低收入,孩子每月有190元。醫(yī)療是免費的。孩子的學習,在大學以前公校免費。低收入家庭,每年報稅后能退一些稅。做為移民家庭,王家還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英語移民教學(ESL)。
日復一日,生活就這么機械而單調(diào)的過下去。王祥和積蓄有限,得供孩子念大學,國內(nèi)的房子也沒有舍得賣。兩口子打工的錢,也就夠支付房租加上一家三口的食品,以及買一臺二手車開著。
2006年,兒子考上了名校多倫多大學,移民子弟享受國民待遇,學費比國際學生(留學生)低2/3以上,再申請些政府助學貸款,總支出并不比在國內(nèi)讀名校多。王祥和夫婦也聘上了一家電子廠的組裝工,薪水達到每小時12元,福利比較好,勞動量輕得多,只是要兩班倒,有時白班,有時夜班。
年近半百的王祥和夫婦,對未來已經(jīng)沒有什么太多的期望。再過兩年,兒子再大一些,兩人就想回中國去。根據(jù)加拿大的有關(guān)法律,他們將在65歲之后,有資格申請加拿大的國家養(yǎng)老金,這筆錢換算成人民幣,在中國足夠維持很好的退休生活。
來源:未名空間(www.mitb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