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和歐洲的許多國家一樣,是君主立憲制。在確定要來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留學之前,我開始關注與荷蘭相關的新聞和各種信息。當時,電視新聞中荷蘭女王燦爛的笑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荷蘭之后,我可以更近距離地感受荷蘭的君主立憲制和社會風情。其實,除了在公共場所可以看到女王的畫像以外,荷蘭王室對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響非常微小,但老百姓對王室還是非常擁護和愛戴的。荷蘭多次民意調(diào)查顯示,支持王室比例達85%以上。作為一個有多元價值的民主社會,這么高的支持率意味著人民對荷蘭王室的充分信賴。
2003年2月12日上午,大學國際學生辦公室的秘書告訴我,校長想邀請幾個國際學生作為嘉賓,出席瓦赫寧根大學85周年校慶,問我是否愿意。我馬上回答說,當然,我愿意出席。我競選上瓦赫寧根大學中國同學會的主席后,和校長打過幾次交道。中國學生是瓦赫寧根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校長本人對開展和中國的教育合作也非常感興趣,所以每次見面我們都很談得來。這可能是他邀請我的原因之一。
下午,秘書發(fā)電子郵件正式邀請我和其他幾個國際學生出席校慶,還告訴我們一個驚喜的消息:女王將出席校慶典禮!并計劃在典禮后和學校不同的代表小組交談,其中一個小組就是國際學生代表。還特別說明,女王只有30分鐘和幾個不同的小組交談。
我不能形容當時興奮的感覺!回家后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妻子,她也很高興。然而不久我就犯愁了:來荷蘭前聽說帶休閑裝就夠了,我把西裝留在了中國。但這樣正式的場合穿便裝多不合適。妻子提醒,我的荷蘭導師正在北京訪問。好辦,我打電話讓在北京的堂弟在衣箱底把西服找到,并托付給導師。嘿嘿,導師給我當了一回差!妻子在典禮前兩天給我理了發(fā),讓我看起來稍微和我那套兩千多元的西服協(xié)調(diào)了一點。OK,整裝待發(fā),一切就緒了。
3月9日的校慶很快就到了,我已經(jīng)感覺到空氣中有些緊張的成分。通向校慶主會場Aula的道路已經(jīng)被戒嚴了,有幾個穿藍色制服的警察把在路口。我出示了校長辦公室寄給我的請貼才得以經(jīng)過。警察的臉上掛著禮貌而謹慎的微笑,這令我意識到女王要光臨這個小鎮(zhèn)了。國際學生會的Arun和Anna已經(jīng)等在小客廳里的一個有國際學生標簽的小圓桌邊。小客廳里裝飾了漂亮的鮮花,很有迎接貴賓的氣氛。
客廳中間有六七個小圓桌,我想女王有可能要和各個桌子旁不同的代表交談。Arun是一個標致的印度小伙子,穿了一身筆挺的西裝,他是國際學生會的主席。Anna是2002年度大學最佳碩士生,是個漂亮的波蘭女孩。校長辦公室的發(fā)言人和我們簡單地交代了一下會見女王的禮節(jié):不要擅自拍照;學校會派人給我們拍照;不要主動上前和女王握手;我們應該稱她為陛下等等。精明的Arun馬上和大學的攝影師Guy打招呼,讓他為我們多拍幾張。Guy已是全副武裝,身上掛了裝著不同鏡頭的五六個相機,有數(shù)字的也有用膠卷的。正聊著,客廳里出現(xiàn)了一個穿軍禮服的荷蘭小伙子,他主動和我聊起來了。他是女王的侍衛(wèi),每次女王出外活動,他要和邀請方確定一切細節(jié),所以今天他提前兩個小時就到了。他告訴我說:女王是個很和藹,知識豐富的人。
校慶正式開始了,我們?nèi)繌目蛷d轉(zhuǎn)移到不遠的教堂,沿途兩邊都用鐵欄桿圍起來了。旁邊圍了幾層好奇的市民,有幾個調(diào)皮的小孩趴在欄桿上,警察也沒有趕他們。教授們都穿上了特殊的長禮服,看起來像梵帝岡博物館里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中的古希臘學者們。校長的脖子上還掛了一圈銀制的飾物,像中國古時滿周歲的小孩一樣。導師看見我了,給我作了一個鬼臉,也許我們倆認為對方都看起來比較滑稽,畢竟已經(jīng)習慣平時穿著休閑的樣子。Aula教堂是一個很普通的基督教教堂,不像天主教的教堂一樣有很多裝飾,但在前面已經(jīng)擺了很多很精致的花籃。國際學生的座位被安排在第一排,我們不免感到自豪,同時也有一絲緊張。
儀式很快就開始了,校長用荷蘭語和英語簡要介紹了瓦赫寧根大學的歷史。瓦大的校友、著名喜劇表演家Rob Urgert講起了笑話。然后,荷蘭皇家歷史研究組和皇家農(nóng)學會共同推出了瓦赫寧根85周年校慶的特殊禮物:一本名為《婦女、瓦赫寧根和世界----科學、教育和事業(yè),1918--2003》的書,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作為學生和科學家的女性們在瓦赫寧根大學的地位的變遷。接下來,大學表彰了一位杰出校友。
再下來就是校慶的重頭戲:頒發(fā)名譽博士學位。這時候典禮被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曲子中斷了,一位女鋼琴家在主席臺的一側(cè)幽雅地彈奏,校長也離開了主席臺。我意識到他應該是去迎接女王了。過了幾分鐘后,一位女司儀手持禮仗走上主席臺,立定后用禮仗敲擊木地板,宣布女王駕到!所有的來賓站起來,注視著教堂正門。這時教堂響起了莊嚴的音樂,女王在校長和剛跟我聊天的那位侍衛(wèi)陪同下,從教堂正門向主席臺緩緩走來,坐在離我約3米的椅子上。她披了一件駝色的披肩戴著一個橙色和黑色相間的寬沿帽子。歷史上荷蘭王室被稱為桔子王朝,所以橙色是荷蘭的國色。女王很安詳?shù)淖谖业挠疫,帶著微笑但卻透著一股威嚴的氣勢。
校慶典禮的正式部分結(jié)束后,莊嚴的音樂又響起來了,女王在校長和侍衛(wèi)的陪同下,率先離開了教堂。我們隨著人群回到客廳,欄桿外面已經(jīng)圍了更多的大人和小孩,有一些手里還捧著鮮花。在回途中我沒有見到女王,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女王是不是已經(jīng)離開了?回到小客廳后,發(fā)現(xiàn)女王正和三個榮譽博士交談,校長也在一旁。我們?nèi)齻待在貼有國際學生標簽的小圓桌旁邊,我問Arun和Anna是否緊張,他們倆趕緊點點頭。一會兒,校長往我們桌子瞄了一眼,我猜想女王下一個談話對象是我們國際學生代表。
果然,不久后女王端著盛有紅葡萄酒的杯子向我們走了過來。她的身高大概有160公分,依舊戴著那件橙黑相間的帽子,穿了一件無領的黑色上衣,靠近左肩的位置別著一個很精致的別針。她看起來比她67歲的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她的顴骨比較高,笑起來很開心的樣子,不過我感覺到她的眼神還是流露出一絲憂郁。她和我們一一握手,我們稱她為陛下,她則說:“How do you do!” 接下來,她和我們一一交談,首先是Arun,然后是Anna。當她的目光投向我時,校長介紹說:“這位是中國同學會的主席!迸醯难劬︸R上一亮,便問我:“瓦赫寧根有多少中國學生!蔽一卮鹩150多個碩士生,50多個博士生和學者。
她很有興致地問我們?yōu)槭裁催x擇到瓦赫寧根來留學。我說:“瓦赫寧根大學是歐洲最好的農(nóng)業(yè)大學,在學術研究、教育方面有很高的國際聲譽。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需要很多農(nóng)業(yè)人才!迸趼牶笥梦⑿ο蛭冶硎灸S,校長在旁邊更是露出很高興的笑容。對女王夸贊說亞洲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學習很刻苦,成績也很優(yōu)秀。女王微笑著點了點頭。我問女王是否到過中國,女王說到過兩次,第一次在1977年,第二次在1999年。她感嘆說第二次的訪問使她感受到中國的變化真大!女王的純正的英式發(fā)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是因為她在英國念了小學的緣故。
女王又和我們寒暄了兩句,便準備說再見。我趕緊又加了一句:“我們國際學生會把在瓦赫寧根學到的知識和荷蘭人民的友誼帶回祖國。”她用期許的口吻說:“那要靠你們各位了。”攝影師Guy已經(jīng)給我們噼里啪啦的拍了好多張,Arun這家伙還不滿足,又跟女王說:“陛下,我們能不能和您合個影?”女王稍微有點為難,因為在我們這一組她已經(jīng)停留了大概六七分鐘,已經(jīng)超過了預期的時間。但是她沒有推辭,只是說:“那我們快一點好嗎?”馬上我們都湊過去,作好了準備的Guy快速地按動了幾下快門。有點著急的校長把女王領到荷蘭學生的小圓桌旁。
當我們還都沉浸在和女王會面的興奮中,她已經(jīng)悄悄地離開了小客廳,在侍衛(wèi)的陪同下走向外面的一輛黑色的轎車旁。這時一個荷蘭婦女帶著她的小女孩出現(xiàn)了,女孩還捧了一束鮮花獻給女王。女王彎腰接過鮮花,交給侍衛(wèi),并在小女孩的面頰上親了一下,又摸了摸她的頭,并對女孩的母親表示的感謝。這使我感到她像祖母一樣慈祥。
走出小客廳后,跟我導師打個招呼。他忙不迭地告訴周圍的朋友,好像怕別人不知道似的:“這是我的學生,他剛才和女王交談了!”回家后,妻子已經(jīng)很急切地等問我和女王見面的細節(jié)。第二天,我成了系里的新聞人物,因為同事們通過校園網(wǎng)絡看到了女王和我交談的照片。好友說:“你知道嗎?我是女王的追星族!”同事說:“我在荷蘭30多年都沒有和女王交談過!真是妒忌你!”我于是借題和他們討論了一些關于荷蘭君主立憲制的問題。
在和荷蘭同事們的聊天中,我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歐洲人對歷史的現(xiàn)實態(tài)度。歐洲目前共有10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除英國和荷蘭以外,還有西班牙、瑞典、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摩納哥和列克支士登是有國王或女王的,都是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政治比較穩(wěn)定的國家。這些王室的形成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他們的國民并沒有采取極端的措施將這些貴族趕走或送上斷頭臺。荷蘭女王雖然只是理論上的國家領袖,民選的總理及內(nèi)閣對王室是非常尊重的,女王有權作出重大的決策。然而女王的權利也受到了憲法的很多制約,即使是婚姻這種私人問題都必須得到議院的同意。
這意味著王室必須非常謹慎小心,持久地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否則不可能存在下去。一個擁有有限權力的女王也是對代儀政治的制約和補充。我不是君主或君主立憲制的擁戴者,只是憑借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荷蘭的君主,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到一點民主的中庸之道。(作者:黃三文)
來源:新浪教育 選自《沫沫的留學天空》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