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之前早已走訪過不下十個國家,但是從來沒感覺自己是當(dāng)?shù)厝搜壑械耐鈬。直到正式在芝加哥東南方的印地安納州Schererville小鎮(zhèn)安頓下來后,我才意識到自己成了別人好奇的焦點。我住的這個小鎮(zhèn)屬于美國中央時區(qū)最東邊的一塊,左臨Illinois州,右靠Ohio州。這里的外國人本來就不多,更別說是亞洲人了。我當(dāng)時住的是一座三層的公寓樓,每層四戶,我住在二層,左鄰右舍全是當(dāng)?shù)厝,整個小區(qū)算上我總共三個外國人:一位印度人Sanjay,一位韓國人Park,還有就是我。我們成了所有街坊眼中的“國際友人”。
眾所皆知,美國人大部分是“party animal”,尤其是大學(xué)生。在我的印象中,那三年里每個周末都有party可以參加。同學(xué)和鄰居只要一辦party,我們?nèi)齻外國友人肯定在賓客名單里。在美國受邀參加party或是dinner時,受邀者一般會問主辦人自己該帶什么東西過去,這體現(xiàn)出歐美人士的思維邏輯:與人交流時,說話直接切入重點,而且這個重點是無需包裝的,簡單明了。歐美人士認(rèn)為,過度的語言包裝會造成人與人溝通時潛在的誤會及效率的減低。這是我到美國遇到的第一大“culture shock”。
第一次受邀參加party,朋友直接告訴我:“Please bring some drinks for 10 people with you when you come over.”我當(dāng)時心想:你還真不客氣啊,一開口就要我準(zhǔn)備十人份的飲料!再加上原本就買好的禮物(中國人的習(xí)慣,到朋友家作客必須準(zhǔn)備一份伴手禮),哇,這場party的門票也太貴了吧……
顧及面子問題,我到超市買飲料時挑的全是價格高的:百分百原汁果汁、法國進(jìn)口香檳、墨西哥進(jìn)口啤酒,最后搭配性地帶上五瓶美國特產(chǎn)家庭號Coke Cola。拿這些東西的時候很爽,結(jié)賬的時候很慘——加上稅金一共220美元——那個月的生活費當(dāng)下只剩了一半。盡管心在滴血,我還是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去參加party。
一到朋友家,所有人被我嚇了一大跳。我不像是來參加party,倒像是過年辦年貨的陣仗:一袋袋的“高檔貨”從車子的后備箱拿出來,加上一大籃的水果(中國人送禮的最愛)——看得朋友們下巴都掉到各自的胸前了。后來朋友告訴我,一般參加party或是dinner,當(dāng)主人要求你帶飲料時,最多就是一瓶中高檔次的葡萄酒或是一箱啤酒,不買酒的話,兩瓶家庭號的Coke Cola也就很體面了,像我那樣的“瘋狂行為”反而會讓主人很不好意思。結(jié)果,那天party所有的leftover主人全讓我?guī)Щ丶伊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