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申請的同學,這是憧憬與希望的時節(jié)。offer來了,繼續(xù)憧憬著;沒來,面包會有的,希望還在。
對于大多數申請出國的同學(除非申請博士后),我算是學長,有些忠告,不吐為快。
1.千萬不要始亂終拋棄
BBS每年都會有無恥的帖子,“加拿大的學校能不能先受后拒?”正好我自己就在加拿大讀書,我們科大學生,做事情有沒有想過問心無愧?!申請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去年我和朋友一塊申請時,常常面臨痛苦的決策,要么留下機會,但可能分隔萬里,甚至是在不同的洲。最后我們都到了一個國家,距離差不多三千公里,甚至在簽證到手,上飛機不到一周前。只要反悔,距離可以縮小十倍。舉例不是想說明自己有多高尚,只是覺得我們申請的時候,對方大學出于對科大學生的信任給了你offer;做決定時不妨回憶一下,是不是有的教授特別的nice,對你們如何的體貼,為什么要欺騙人家?做決定時,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同時,無論如何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過了一年之后,你回憶申請,可以覺得遺憾,有的決定可能讓幾個教授失望,但肯定沒有騙一個人,可以問心無愧么?
2.不要飽漢不知餓漢饑,戰(zhàn)報可以休矣
我平生痛恨的是,就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科大學生,整天拿著一些諸如980*offer戰(zhàn)報"貼到校內,北大,貼到清華,為人之淺薄,不過如此!做人為什么要顯擺?例如物理系、數學系二三十號人拿到一百來個offer不足為奇,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計算機、EE的學生offer來的何其艱難,為什么要刺激這些望穿秋水的同學?即使出于交流信息,互通有無的目的,大家一個系的同學,朝夕相處,一個樓道互相問問不就行么?而最淺薄最蠢的事情無非就是,如果今年offer比北大強,就每天一個戰(zhàn)報貼到北大BBS上去刺激他們。這樣可以贏得北大學生的尊重么?真正受到尊重的,是那些有實力但不張揚的人。正巧有兩位北大的室友,北大人對科大的實力即使不尊重,但這種狗屁戰(zhàn)報可以休矣!
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一個北大學生再三提到他對科大學生的敬畏,因為他系里只要考試,科大學生成績總是壓著北大的;甚至告訴我,那個北大學生就是因為成績排在科大人之后,不能轉博。
但愿今年不要在外校看到鋪天蓋地的科大某某系戰(zhàn)報,而且每日更新,尤其在申請進行時,拜托不要這么淺薄,科大學生有種就到國外去成績、研究比今天的戰(zhàn)報強。
3.求人要禮貌
前些天,收到一個00級少年班學生的信,開始有些蹊蹺,上來就叫大名,卻沒有姓,信的內容大概是多大計算機系教授已經打電話來告知錄取。我想問你多大和計算機系的情況,能否將A/B/C/D等情況告知。謝謝。
信件并沒有內容,但是除了一個謝謝,卻沒有太多的禮貌。但我想直呼其名,國外都是如此,人家這么也沒什么不對。于是很熱情的回信,首先是祝賀,然后是歡迎,再后面請他告知電話,我電話告知他情況。告訴他手機,可以請他打過來(我還自做多情,說你直撥號碼,我給你省錢,不接卡斷打回來)。這個孩子回信給我潑了冷水:Hi,Zhifeng,我發(fā)現沒有最后決定;我沒有收到正式offer;收到正式通知,我會和你聯系!,全文沒有任何客氣或者感謝的字。事后另外一位同系的科大學生偶然提到此事,發(fā)現她感覺居然也收到他的兩封信,語氣一樣拽。第二封信回來跟給我的內容一樣,那孩子說我看了你的主頁,知道你在某牛公司工作過,我也可能去。至于謝字,半個沒有。
為什么少年班學生令人如此生厭,而且包括少年班校友?難道少年班就培養(yǎng)這樣不懂禮貌的學生?做為校友,我自己都覺得失敗。我想建議各位準備出國的學弟們,好好讀讀程藝校長的公開信:“在與海外大學聯系或尋求校友幫助的過程中,要尊重他人,禮貌、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背绦iL沒有半句的官話,科大海外校友都愿意幫助自己的學弟學妹,渴望幫助更多的科大學生贏得獎學金。但是學會禮貌!
今天的offer,很大程度上不是對你個人的肯定,而是以前科大學生在當地學校表現、對科大聲譽的肯定。正如我只所以能來這個系,那是對我之前的兩位科大學生的肯定,因此我對他們心存感激,而今天這位收到offer的學生,或許是對我們三位科大學生的肯定。每個科大人身上都負有科大前輩給你留下的沉重聲譽,我們應該感到感激與珍惜。
我不想責備這位冒昧少年班學生,但想提醒各位,求助的信件格式應該更加謙恭,大體的格式,應該是:
1.打攪您很抱歉(同為科大校友,素不相識也要客氣些)
2.請教過程中使用的句式要禮貌;
3.最好再次就打攪抱歉,再道謝。
我估計好多學生或許能寫格式語法正確的信,但是卻寫不出一封語氣合適的信了。一直想寫這封信,還是那句話:做人要厚道,申請要厚道,求人要禮貌。非為別人,做好禮儀,受益的是自己。也發(fā)在ourustc版,因為希望將來申請的同學也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