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澳洲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其中不乏一些很有用的小常識,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1.所有的1樓都叫Ground Floor,電梯上如果要去1樓,就按G,而不是1。所有標地址的地方,表示樓層時都用:level**,用level表示樓層的意思,而不是像在其他國家一樣,用floor**表示樓層。在一些大點的場地一般會標有樓層示意圖,上面會用以下的縮寫表示所在樓層,如:LG=Lower Level 一般為地下一層;G=一層;Level 1=2樓;Level 2=3樓,以此類推。這和美國及國內的用法均不同,需要注意下,否則剛到澳洲的同學經(jīng)常會與找錯樓層的事情出現(xiàn)。
2.在澳洲,洗手間統(tǒng)稱:“toilet”,而不像在英美,較多使用:wash room啊,rest room啊,lady’s room啊等較為含蓄的詞語表達。澳洲英語有些英式英語的口音,又有改良,有一種獨特的澳洲口音,在某些單詞的發(fā)音上有較長的尾音,但是基本還是和英式英語更相近,和美語差別較大。Thanks God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可以馬上入鄉(xiāng)隨俗,變成當?shù)乜谝,來這里沒兩天,由于說話太多,我的口音也跟著周圍人變成了“澳洲腔”,這一下不要緊,在悉尼大學,幾個新生跑來問我某圖書館怎么走,我只好坦白自己也是new comer(初來者),幾個姑娘笑著說找錯人了,跑去找別人打聽了。
3.澳洲人說再見時不太常說:Good bye或者 bye bye,而是常說See you,或See ya。請別人幫忙之后道謝,澳洲人不像美國或英國人,常說:you are welcome,而是常常說:no worries,也有不客氣的意思。其實是各個國家在一些常用語使用方面的差異,說到這里,倒想插一句題外話,我在悉尼歌劇院前坐輪渡時,對面有一個老太太,一個人拿著相機拍照,我就主動問她需不需要我?guī)兔,她馬上表示感謝,拍完后,和她聊起來,她問我是哪里來的,我說:China, Beijing,于是老太太一路說起來,她是德國人,女兒女婿移民到這里快十年了,她來短期住一段時間,早上送孫子去了幼兒園,她自己沒事干,就出來自己逛逛。說到中國的時候,我問她去沒去過中國,她說沒有,還表達了對中國的很復雜的一種感情(老太太英語不是非常好,表情顯示她對中國可能還處在很初步的了解中,估計老太太一聽中國,腦子里閃現(xiàn)的還是什么文革了,共產黨了,社會主義什么的詞語),說不敢去。我于是馬上義不容辭的又充當起“文化大使”的責任,什么千年文化了(故宮),傳統(tǒng)美德了(世界各知名大學建立的孔子學院),現(xiàn)代城市了等等,加上給她拍的照片她很滿意,我還把自己修過攝影課程的“歷史”抖摟出來,說的老太太非常高興。并一再表示,她今天遇到我,從我身上感受到中國現(xiàn)在的變化,因此讓她徹底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她一定會找時間到中國旅游。半小時的談話很快要結束了,快下船時,老太太掏出一個記事本,請我把我所在的城市名字給她寫到本子上,我寫了:Beijing,看她沒反應,又寫了:Peking(這是英文中對老北京的英文,如廣東,在很多英語單詞中都常使用:Canton而不是拼音:Guangdong),這下子,老太太忽然恍然大悟,大聲說:“哦,原來你是從北京來啊,我還一直想我怎么沒聽說過你講的那個大城市Beijing啊!”。嗨,看看,還好我多解釋了一句,否則半天的文化大使白做了,估計老太太回去會和女兒女婿說,在輪渡上遇到一個中國某個大城市來的女士,給她拍了照等等。近幾年我每次出國,說起B(yǎng)eijing來,大多數(shù)人會馬上附和說一些他們對北京的認識,雖然認識有深有淺,但是通常都是知道北京的,加上奧運會期間,所有的宣傳出現(xiàn)的都是Beijing這個單詞,所以我自認Beijing的認知度已經(jīng)得到世界范圍的普及了。但實際是還是有一些老外,如那天碰上的這個德國老太太(可能這個老太太年級較長,也可能來自德國,相對來講歐洲的單一民族國家,對于外來文化的認知,還是不如移民國家這樣開放),就對Beijing這個稱呼毫無概念,我也因此學了一課,對提到北京沒有反應的老外,一定要補充一個:I am from Peking,,China,這樣比較保險些!
4.城市交通:我這次走過的3個城市:阿德萊德、墨爾本、悉尼,都有著不錯的公共交通,覆蓋面積上3個城市依次遞增,到了悉尼基本上由各種交通工具組成了立體的交通網(wǎng)絡,四通八達。先說說Tram(有軌電車)吧。剛到阿德萊德時,看到馬路中間跑著tram,還以為是觀光使用的(我記得國內現(xiàn)在應該只有大連和哈爾濱還保留著1-2條有軌電車線路,也基本上是觀光用,實際的運載交通的功能已經(jīng)基本沒有了),后來大家介紹說阿德萊德只有一條tram線路,叫環(huán)城列車(City Loop),在市中心地區(qū)是免費的,出了市中心區(qū)域才需要付費。到了墨爾本,Tram更是成了覆蓋了幾乎全市所有區(qū)域的交通網(wǎng)絡,無論是市中心幾分行程的街區(qū)還是到Bundoora(好像一個大學區(qū),皇家墨爾本理工和拉籌伯大學都在這里)這樣要花40-50分鐘的郊區(qū),都有tram站,非常方便。然而個人認為美中不足的是Tram的軌道要建在馬路的正中間,和其他公共汽車及私家車一樣占馬路位置,而且絕大多數(shù)的Tram車站都在馬路的正中間,一是行人候車要跑到馬路中心,二是Tram一進站,其他車輛就只能在馬路邊側的一條車道排隊通過(我指的是市中心,郊區(qū)馬路較寬,不存在這問題),無論如何也會降低車輛的通行能力,好在墨爾本人口增長速度沒有北京和上海這樣快吧,看來這樣的交通網(wǎng)絡還是很好的執(zhí)行了公共交通的功能,并沒因此帶來很多堵車狀況,但是在中國,這樣的公交系統(tǒng)是無論如何也行不通的。 再說說Train。在澳洲,基本沒有叫地鐵Subway的,擔當軌道交通重任的都是火車train,因為這些線路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所以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subway地鐵(不過在紐約、倫敦也是一樣的,不過都叫Subway或Metro啊,看來還是表達習慣的問題)。墨爾本的火車系統(tǒng)貫穿全市各個區(qū),全部是地上交通,像Flinders Street Station,Southern Cross Station等大的換乘站,全是和真正的火車站聯(lián)網(wǎng)的,基本實現(xiàn)了城市交通和遠程軌道交通完全對接的功能。最后說說悉尼,因為悉尼的交通是最多樣、最便捷的。1)最大的軌道交通網(wǎng)絡叫City Rail,包括9條地鐵線、1條奧林匹克專線和1條需要另外付費的線路:Light Tram輕軌,我住的酒店Wynyard,就和Town Hall, Central (中央火車站)一起,組成了市中心3個最大的換乘站,基本所有的線路在這幾個站均可換乘。2)公交車,不詳細說了,反正所有軌道交通的出口都可以馬上轉公交車,地鐵票和其他城市交通是聯(lián)網(wǎng)的,都可使用;3)下面重點說下悉尼獨有的Monorail,在達令港Darling Harbor周邊,單獨建了一條環(huán)形的Monorail,就是單軌電車,好像國內公園周邊會建一些單軌的環(huán)公園腳踏車一樣的,只是這是用電的,因為達令港是悉尼最有名的旅游景點之一,人流量非常密集,同時,單軌建立在10幾米高的地方,坐在電車里,可以俯瞰所以達令港的景觀,可以說是別具匠心,既能分流這一地區(qū)的交通狀況,又能給游客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觀景,非常有特色,這樣的交通布局,我在其他國家的大城市很少見到。再有就是悉尼的輪渡交通系統(tǒng)。悉尼共有8條輪渡線路,全都由Circular Quay發(fā)船,一共有5個停靠碼頭(Wharf),每個碼頭發(fā)到不同終點的輪渡,根據(jù)行程的長短,輪渡費用在$10澳幣左右,如果想拍攝完整的悉尼港大橋和悉尼歌劇院的話,一定要坐在輪渡上拍攝,這樣正好可以在對面的時候排到全景。輪渡到達對岸的目的地后,會原船返回,所以很多游客到了終點站不用下車,原路可以返回到Circular Quay了。這個非常像紐約的從華爾街到對面Staten Island的輪渡,不過紐約那個是含在地鐵票里無需再購輪渡票的,而悉尼的需要另付費。
5.咖啡店文化:到了英語國家,基本上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店,是構成一個城市風景的必要因素。而在澳洲,個人感覺星巴克的影響力、店面數(shù)量等都不如澳洲本土的一家咖啡店叫:Gloria Jean’s Coffee。和星巴克一樣,大多數(shù)的GJ里面還有免費無線上網(wǎng)(需要購買飲料),不過上網(wǎng)時間是從每天早上5:30到晚上7點,7點以后就沒有信號了。同時,由于是公共網(wǎng)絡,對流量有限制,所以僅瀏覽個頁面是沒問題的,如果下載圖片、有附件的郵件、使用網(wǎng)絡電話、傳輸文件等等就萬萬使不得了,網(wǎng)速慢的會死人的。不過聞著濃濃的咖啡香氣,安心的在電腦上寫些東西,這樣的享受對我已經(jīng)屬于奢侈,在國內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有時間享受這份悠閑的。
6.便利店:初到一個城市,總歸會有這樣那樣的生活需求要滿足,加上對城市周邊環(huán)境并不熟悉,街角的便利店的數(shù)量多少,賣售商品的種類如何,往往會給一個初來者對這樣城市形成第一印象,就是生活便利度。我記得多年前看過一個日本作家寫的游記,說他剛到美國時,最最不適應的是美國沒有“711”,他的總結是:日本人不會在一個連711都沒有的國度久留的。那是很多年前了,現(xiàn)在美國也有711,但是覆蓋量不是非常大,而在英國、加拿大,我基本沒怎么見過。而在澳洲,711的生意做得好極了,基本每個大些的街道轉角處,都會看到“711”的身影,而且一如既往的都是24小時營業(yè),真是方便,有時人流比較密集的區(qū)域,每隔幾百米就分布著多個711。在墨爾本時,酒店前面拐角處就有一個,有一天溜達過去,進去瞅了瞅(仿佛在北京解決午餐時一樣要進711),買了瓶chocolate milk,付款時看著收款員很像中國人,(我沒敢問,因為在澳洲太多二代移民,雖然長得和中國人一樣,但是基本不會說也聽不懂任何中文了。但是來的時間稍長一些的話,仔細觀察是可以分辨出是國內來的還是2代移民的)價錢是$4.25澳幣,我翻箱倒柜找了一通,零錢也不夠,最后小伙子手一揮,說,算了,給我4塊吧,我問:is that ok for you? 他笑:no worries! 雖然自始至終沒有講中文,但我確信他也是當我是同胞,才這樣做的。同樣,打車去悉尼大學時,司機一看也是一張“亞洲臉”,還是用英語溝通。開了一會兒,司機忍不住用英文問我:where are you from?你從哪里來的?我答:Beijing,他馬上中文說,哦,我也是中國人啊。好,這下子,中國話的匣子打開了,瞬間有種無比通暢的感覺,他還把廣播調到了一個可以收到CRI國際臺的中文頻道,并說起他從上海移民過來這么多年的經(jīng)歷等等。有同胞,真是不一樣啊。
7.老年人:其實這一點在我去過的這么多英語國家中,都是相通的,不同于中國。國外的老人都非常獨立,很少有人同子女居住。他們自己有工作(不是需要這份工作,而是一種習慣和個人獨立的象征,所以很多崗位上都可以見到年齡在60歲左右的老頭和老太太,敬業(yè)又精神),或者已經(jīng)退休有著很好的養(yǎng)老金(這些老人通常結伴做各種國內、國際旅行,我多次出差在國際航班上,班航班都是老人旅行團的團員),他們(她們)在共同交通上從來不需要人讓座(這一點和中國的尊老的觀點非常不同),我曾經(jīng)在多次公交車上給站在傍邊的老太太讓座,她們還挺驚訝,并通常會笑笑表示感謝并婉拒了。這是西方文化站人格獨立的非常好的一種體現(xiàn),這種時候,我通常會對這樣的妝容整潔、精神獨立的老太太報以崇高的敬意,并且真心的希望自己老年時也要成為這種老人。當然,我也見過這樣一個畫面:2008年在費城大街上,就眼睜睜看到一個坐輪椅的老太太,怎么也有70多歲了,就是因為一個人,無人幫忙,在她自己開動輪椅車上公交時(司機已經(jīng)將輪椅踏板放下了了)輪椅卡在踏板上,整個向后翻了過去,每到這時,我也會想到這種相對“獨立”的文化背后,又隱藏著多少老人的晚景凄涼呢?看來世間萬事是沒有完美的,還是中國人信奉的“中庸之道”,才是最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價值的。
8.澳洲的大型商場或購物中心:有幾個在全國多個城市都有的連鎖商場,如:Myer和David Johns,這2個大多數(shù)在市中心,而David Johns是一家好像名片折扣店的地方,提供各種高檔品牌過季的產品等,價格是原價的一半左右,所以細細淘來,還是能找到很多物美價廉的東西的,只是我時間太有限,不得不走馬觀花了。在悉尼最有名的大型購物中心要數(shù):Queen Victoria Building (很多地圖上都標為:QVB,地鐵Town Hall市政廳下就可),是一個上百年的老建筑,和倫敦的Harrods百貨中心一樣,非常具有歐洲風情。即使不購物,徜徉在這樣的歷史文物建筑中,欣賞建筑的壯麗也是很享受的。而在郊區(qū)較多的是:Westfield,這是澳洲最大的連鎖超大型購物中心集團,我竟然是在倫敦第一次去的Westfield,因為08年在一片金融危機中,Westfield逆勢而上,在西倫敦區(qū)開了超大的一家購物中心,生意還不錯,而這次來澳洲,算是回到Westfield故鄉(xiāng)了。
9.電視頻道:酒店里可能看的頻道不齊全,基本每個城市都能收到:Sky天空衛(wèi)視,這是默多克傳媒帝國的一員,源自澳洲,當然是澳洲覆蓋最廣的傳媒。有趣的是,我在澳洲還看到一個專題新聞報道,說是Sky付費電視頻道在英國被裁定為壟斷,天空傳媒英國公司正在申訴呢。其次有澳洲傳播公司ABC,但是英國的BBC,美國的影視頻道如HBO等,都沒有,不知是否因為酒店的頻道較少,相信買有線電視計劃時,根據(jù)客戶支付額的多少,可選的頻道數(shù)量也會不同了,這是絕大多數(shù)外國有線電視網(wǎng)的做法。其他的都是些當?shù)仉娨暸_了。
10.天氣:我來時正是秋季,在南澳阿德萊德,每天白天溫度大約在28-32度,還是慢熱的,白天基本短袖、裙子即可,晚上套件薄針織衫就夠用了。到了墨爾本溫度就有些低了,平均每天在22-25度,悉尼也一樣,溫度看來不斷下降,同時,悉尼還有大風和降雨,于是日間溫度感覺更冷了。我每天出門夾克和外衣必須穿上,有時還會覺得涼,而看到滿街的男男女女,基本都是短褲、短裙、夾腳拖鞋,看來秋天對于當?shù)厝藖碚f還遠沒有到來呢。不過即使如此,到澳洲去如論什么季節(jié),帶上防曬霜是肯定沒錯的,因為澳洲日曬時間長,紫外線也比其他地區(qū)的更有殺傷力,所以必要的防曬措施在春、秋、夏3季都是必要的。
11.汽車及行駛方向:澳洲是英聯(lián)邦國家,所以汽車和英國一樣,是靠左行使的,這讓很多剛來的中國學生感到很不適應,如果馬路上車多到?jīng)]事了,一旦晚上走路一輛車也沒有時過馬路,每次只能兩邊全看,確保兩邊都沒車了,再快速穿過。私家車感覺還是日系車占了主導,兩廂為主。德國車較少見,有一般也是高檔車,而不像中國類似大眾的中級車Passat的普及率這樣高。還有,基本所有西方國家一致的一點就是城市里很少有出租車在馬路上空駛,不像國內,打車基本可以實現(xiàn)招手即停。所以我每次出國出差,都會在一出機場取行李后,到機場的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er)拿一些最新的關于該城市的游客指南,里面除了會附上主要商業(yè)區(qū)或旅游區(qū)的地圖,還會對該城市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予以介紹,同時,會公布幾個常見出租車公司的叫車電話,如:130 1133等,這里要強調一下,國外的很多免費電話(400, 800)或者一些商業(yè)機構的電話,為了方便記憶,通常會用英文字母替代電話號碼,這種做法國內比較少見,很多學生出國后不知道怎么撥打這類電話,現(xiàn)解釋如下。如,一個叫車公司,通常這樣公布他們的電話:CALL A CAB,這種電話怎么打呢?其實我們的電話或手機上的按鍵,除了數(shù)字功能,每個數(shù)字上還對應著3個英文字母,如:2對應的是ABC,那么CALL A CAB的電話號碼就是:c:2,A:2;L:5;L:5; A:2;C:2;A:2;B:2,那么組合起來,這家叫車公司的電話號碼就是:2255 2222,按照這個規(guī)律撥電話即可。
12.體育:澳洲第一大體育運動是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所以這就是英語的奇妙,因為如果你和一個美國人或英國人說football,他會認為這是橄欖球。所以如果定義足球,最好使用soccer。這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弄錯了。另外,澳洲屬于亞太地區(qū),所以世界杯或亞足協(xié)杯的比賽,都是和中、日、韓等一起比賽的,在阿德萊德時還受市政府的邀請,在貴賓席看了一場阿德萊德聯(lián)隊對日本廣島隊的現(xiàn)場比賽,會場中人頭攢動,口號喊得什么都有,快踢完了才弄懂他們叫的是:“run reds”或“come on reds”,原來阿德萊德聯(lián)隊的球衣是紅色的,所以,當?shù)厝艘卜Q他們?yōu)椤凹t魔”,這不禁使我想起在曼城的老特拉福德的球場看曼聯(lián)隊比賽時那滿場紅魔的風姿,原來世界各地的球迷都一樣。∵@里還想插一句說說利用任何機會學英語的感受。我在大學期間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足球迷,對意大利、德國、英格蘭等球隊及球星(尤其是長的帥的)如數(shù)家珍?墒枪ぷ骷坝泻⒆雍髮嵲谑菦]有時間,對足球的那點規(guī)矩基本還給裁判了。但是這次看現(xiàn)場,我滿腦子的界外球、邊線球、任意球等術語,就是想不起來英語怎么說,于是使勁問傍邊的老外,雖然有些煩人(還好我們是客人,邀請方都非常Nice),但是一場球賽下來,關于足球的術語,我統(tǒng)統(tǒng)學會了,而且由于是現(xiàn)場比賽,印象深刻,所以learn from practice,從用中學,永遠是我送給出國同學們的最好建議,像這樣從一場球賽現(xiàn)場學到的英語,我估計自己永遠不會再忘記了。
13.房價:在阿德萊德街上看到售房廣告,算了一下,在市中心邊緣地區(qū)的一間公寓房,約90平米,大概要到200-300萬人民幣的價格。就此算起來,還是澳洲的房價性價比更高些(當然,悉尼墨爾本中心地帶除外,南澳本來的居住成本就比維州和新州低些)。但是我們在周末去阿德萊德山區(qū)旅游時,司機專門開車帶我們到hill半山腰的豪宅區(qū)轉了一圈,個個宅子都在1000平米以上,隱沒在原始森林中,很多房子只能看見門牌和門口的信箱,在馬路上都看不到房子蓋在那里,可見院子之大。而且這些富人區(qū),對園林、園藝,都非常在意,很多院子里有噴泉,園藝等,小橋流水的,而且都是依托的原始森林的資源,真有一番室外桃園的感覺。就在我們大家感嘆富人生活的優(yōu)越性時,我們的司機大哥Craig 忽然來了一句:“樹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我們這邊每年夏天最熱的時候,都會有一兩個山頭的樹因為自燃而引起森林大火的!”嘿嘿,看來這酸葡萄心理,同行天下啊!房價在任何中國人的談話中,都會受到絕對的關注,而在澳洲,卻不是這樣有共鳴。年輕人從來不會考慮買房子,因為他們很多18歲以后就不像父母要錢,自食其力了,在工作前10年自己用按揭買房子,幾乎是不可實現(xiàn)的。所以和年輕人談房子,他們總好像熱情不高,或者至少不太關注,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很遙遠,或者再過10來年后的想法。倒是和他們談iPot,iPhone,facebook,阿凡達等等來的更有共鳴些。
14.電源:電壓是220伏的,和中國一樣,但是電源接口全是3項品字形扁頭插座,所以國內帶來的很多電器由于是2項的平頭插座,往往用不了,所以出門一定要戴上電源轉換器,否則太多的電子產品沒法及時充電,會非常不方便的。
來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