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治理出境旅游市場的“零負團費”頑疾,在黃金周來臨之際,國家旅游局特意公布了《中國公民出國(境)游消費指引》,首次針對各出境旅游目的地設(shè)定接待旅游團隊的最低參考價格,但旅行社對此并不十分看好。
旅游價格如霧里看花,當局者清,旁觀者迷,令普通消費者無所適從。尤其是出境游,費用較高,目的地比較陌生,面對市場上高低不一的報價,相信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更寧愿相信國家旅游局的“參考價”切合實際。
可問題是,旅游局的“參考價”并不被旅行社所接受,甚至有旅行社表示“參考價”誤導消費者。旅行社的觀點是,價格應該由市場決定,這當然沒錯。可旅行社當然是要賺錢的,如果“零負團費”背后沒有貓膩,它們的一場辛苦為誰忙呢?難道旅行社成了公益機構(gòu)?規(guī)范的市場才有規(guī)范的價格,反之,在不規(guī)范的市場機制下空談市場調(diào)節(jié),顯然并不能令人信服。
旅游局強調(diào)“參考價”,而旅行社卻堅持自己的“市場價”,可以想象,這樣的僵持大概會長期存在?墒,消費者怎么辦?只要你出行,只要你選擇旅行社,你就得執(zhí)行旅行社的報價,然而,選擇與“參考價”相適應的報價還是選擇更多低于“參考價”的報價呢?選擇后者吧,意味著不顧旅游局的“指引”,接受了可能存在的消費陷阱,難免心中不踏實?蛇x擇前者呢?又意味著主動放棄低價而選擇高價,如何心甘?更重要的是,誰又能說高價格就等于高質(zhì)量,誰又知道接受了高價格是否同樣難免消費陷阱的困擾呢?
說到底,在一個不健全的市場體系下,旅游局的“參考價”不但容易落入不被旅行社接受的尷尬之中,也難以對消費者的出行真正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指導意義。要改變這種尷尬,旅游局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公布一個“參考價”,而應該對“參考價”的構(gòu)成作出詳細的說明,同時加大對旅游市場的監(jiān)管,對低于“參考價”的旅游線路充分關(guān)注,發(fā)現(xiàn)并打擊旅游中的各類消費陷阱,杜絕消費欺詐。果真如此,相信各旅行社的“市場價”自然會慢慢地接近于旅游局的“參考價”,“參考價”的指導意義也才能真正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