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有些同胞看到美國好的一面,就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美國生活。且不說中國人到美國簽證不容易,就是有機會踏上了北美,活得也不可能像老美那么舒坦,尤其初來乍到時更是少不了麻煩。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一個農(nóng)村人到了北京,盡管北京各方面比他老家強多了,但他能覺得北京是自己的家嗎?
我在美國接觸到的中國人,大致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第一類是留學生。
他們年輕,英語好,適應能力強,應該說在美國的發(fā)展前景看好,最終多半選擇在美國工作。但是,許多國人可能不知道,留學生的生活比國內(nèi)大學生辛苦多了---煮一餐飯菜吃上一兩天是“家常便飯”,經(jīng)常加班為“老板”做試驗甚至連寒暑假也不例外。好在他們經(jīng)過兩到五年的奮斗,可望“苦盡甘來”,進入美國中產(chǎn)階層指日可待。我的中學同學吳衛(wèi)東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博士學位后,進入華爾街工作13年,現(xiàn)在已是華爾街一家對沖基金的經(jīng)理,收入應該不菲。但加入美國籍的他依然覺得真正融入美國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認為英語、工作以及和美國人相處都不成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文化的認同感和個人在這個社會的歸屬感。比如下班后與美國同事上酒吧,他們講的很多歷史典故、英文小說、名人逸事、流行文化,他常常都沒聽過。久而久之,在工作之余,大多數(shù)中國人還是選擇與同胞在一起玩。這些在美國的白領中國人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都希望能找到一種家的感覺和社會對他們價值的認同,而這在以白種人為主的美國社會里很不容易。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ABC),因為從小接觸美國文化,他們在文化的認同感上沒什么問題,但他們也不容易找到一種歸屬感,畢竟他們的皮膚還是黃色的。
第二類是訪問學者。
就像我這樣的。他們一般在國內(nèi)讀了學位,在事業(yè)上小有成就,然后出國深造。這些人年紀不小,一般都在三四十歲左右,拖家?guī)Э诘。到了美國之后,他們往往陷入兩難選擇:如果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最好是留在美國,但不得不放棄在國內(nèi)原有的事業(yè)基礎,在美國從頭開始創(chuàng)業(yè),對于中年人來說談何容易?于是,經(jīng)過一番權衡之后,多數(shù)訪問學者如期回國了,少數(shù)留了下來。我注意到,留下來的訪問學者中,頭發(fā)花白的不少,他們的年齡看上去通常比國內(nèi)同齡人要大些。
第三類是偷渡客。
以我的福建老鄉(xiāng)居多。美國華人中流傳這么一句話:“全世界怕美國,美國怕長樂”,說的就是大量偷渡到美國的福州長樂人。現(xiàn)在的紐約唐人街幾乎成了福州的“飛地”,在那里聽到最多的就是福州話,其次是普通話,再次是廣東話,很少人說英語。偷渡客到了美國之后,基本上在華人餐館偷打工――或當幫廚,或當服務員,或送外賣,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晚上好多人擠在地下室居住,英文電視又看不懂,簡直毫無生活樂趣可言。他們的目標就是賺多多的錢,然后轉合法身份。為了達到在美國合法居留的目的,他們往往花錢請律師,向美國當局申請所謂的“政治庇護”(比如中國的一胎化政策)。這樣,他們賺的錢,除了償還巨額的偷渡費(據(jù)說現(xiàn)在的行情是5萬美元左右)外,還要付高昂的律師費(一兩萬美元),剛開始那幾年一般剩不了幾個銀子。許多國內(nèi)鄉(xiāng)親只看到偷渡客七八年甚至十多年后取得合法身份,初次回國時擺出的那副“衣錦還鄉(xiāng)”的派頭,和他們在老家蓋的小洋樓,卻不知道他們在外吃盡了苦頭。你完全可以把他們在美國的生活質量和內(nèi)地到沿海打工的民工相比擬,只是他們每小時賺的錢是國內(nèi)的幾倍罷了。我有位表哥原先在長樂某銀行當科長,年紀輕輕,權力不小,日子過得挺滋潤的。80年代末,他隨大流偷渡來美,先替人打工,后自己開餐館。由于他的文化程度和見識都比一般的偷渡客高出許多,所以事業(yè)很快上了臺階,現(xiàn)在他已擁有3處房產(chǎn),但卻落得個錐間盤突出的毛病。雖然已是家財萬貫,可他每天還得圍著餐館轉,似乎一刻都停不來。他感慨地說,如果在國內(nèi)有好的工作,實在沒有必要出來。
第四類是移民。
移民,也就是通過正常途徑到美國永久定居的中國人。這些人除了極少數(shù) “杰出人才”(比如頂尖的科學家、世界冠軍、著名電影演員等)外,多數(shù)是由于親屬關系來美團聚的。我的初中同學王耘就屬于這種情況。出國之前,她在福建省一家報社當記者,不論是寫稿還是拉廣告,樣樣在行,因而頗受報社領導器重。因為先生在美國,為了家庭的圓滿幸福,已過而立之年的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移居美國。王耘告訴我,“來美國8年多的酸甜苦辣,不是國內(nèi)親朋好友能夠想像得到的了”。
華人故事
為了讓國內(nèi)同胞對中國人在美國的處境有個設身處地的了解,定居在洛杉磯的王耘特地寫信給我,表示愿意在“父女博客”上公布她的不平凡經(jīng)歷。以下是她的自述:
有人形容來美國的感受:出國前“豪言壯語”――想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下了飛機“啞口無語”――見了老外說不出英語;過了半年“自言自語”――“我這是怎么啦?何苦到美國來受洋罪?”。本人出國8年有余,可以用“千言萬語”來表達。
初到美國,我就急著想找份工作。由于沒有工卡,剛加上我沒有什么特長,雇主們一聽就不愿意往下談。好不容易找了份老本行的活――在一家中國人開的小報社當記者,試用20天,老板只給了我210美元,遠遠低于當?shù)氐淖畹凸べY標準。
后來有了工卡,要找份如意的工作也難。到服務行業(yè)面試,老板首先問3句話:“有在美國的工作經(jīng)驗嗎?”、“英語流利嗎?”、“會說廣東話嗎?”,我一聽就知道自己不夠格。朋友介紹我到一家倉庫去做清點、搬運物品的工作,這是用不著說英語的體力活,可3天下來,我腰酸背疼,只好放棄。
我想去當車衣工,因為這個工種沒有語言要求,又適合女性。有位老板同意我去試工,之前我從未用過電動縫紉機,心想它的原理應該與腳踏的差不多吧?僧斘易聛聿僮鞯臅r候,才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一回事――機器似乎不聽我的指揮,手中的布匹沿著針道飛奔而去。老板讓我車一英寸,我卻車了10多英寸,老板見了叫我馬上下崗。我哀求道:“給我半個小時,我一定能學會”。他聽了大吼起來:“我這里不培訓人,別浪費時間和布料了!”當我被“掃地出門”,頂著炎炎烈日走在馬路上時,心里懊惱極了:我堂堂一個記者,在中國有地位也有名譽,何苦到這個陌生的國家來受罪?!
當天就想訂機票回國算了。先生好言相勸:“你應該先學好英文,學學電腦等技能,然后才可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闭f實話,我也不甘心就這么打道回府,我對美國還一無所知呢!轉念一想,那么多人都能在美國立足,難道我就不行?
接下來的半年,我集中精力學英文、電腦,想將來從事文秘工作。由于擔心自己的英文不過關,一直都在中國人的圈子里找工作。有位面試我的老板居然當面損我:“你的英文差遠了,還想當文秘?!”
有一天,我和先生上街,見到一家老美開的職業(yè)介紹所,先生勸我進去看看。我連忙搖頭,他說“試試無妨嘛”。我還是不愿意,結果他一個人進去,幫我填了張表格。一個星期后,中介打電話來說有家珠寶公司想面試我。我聽說是老美的公司,直打退堂鼓,后來在中介的鼓勵下才勉強去了。
面試我的是位美國人。他詢問了我受教育的情況,讓我當場制作了一份生產(chǎn)統(tǒng)計報表。最后他問我,“你是否介意經(jīng)常加班?”,我爽快地回答:“不介意”。我覺得這回應該有戲了,但考慮到自己的英文水平,還是沒有十分的把握。于是,我忍不住問他:“我英語說得不流利,你們不介意吧?”老美笑著說:“你才來美國一年,英語能說到這個程度,說明你很聰明。如果我到中國一年,肯定學不了這么多!蔽蚁刖退闼麄儾讳浻梦遥矔f這種鼓勵人的話。
由于這家公司正處于銷售旺季,我的前任突然辭職,他們急著要人,便“降格以求”,決定先試用我3個月。我珍惜這難得的工作機會,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周末加班也不計較,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結果我在這家公司一呆就是3年。
如今,我覺得自己完全換了一個人,好像又活了一輩子,許多原先在國內(nèi)時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實現(xiàn)了――我在美國獲得了碩士學位,和老美一起上班,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學會了開車,嘗試著用美國方式教育我的子女……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美國夢”。但我覺得作為第一代移民立足不易,我會盡自己的努力去奮斗,但也許永遠也不可能找回我在國內(nèi)時的成就感,真正能夠融入美國社會并享受美國好處的將是我兒女這一代,F(xiàn)在,在家里,我和即將上大學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方式是:我主講中文,他主講英文;他津津樂道于美國的“脫口秀”,卻不完全明白為何中國相聲為何那么好笑,需要我加以解釋。而我看“脫口秀”需要向他請教。
王耘的故事講完了。其實,好多新移民的經(jīng)歷,和她大同小異。不經(jīng)風雨,何以見彩虹?我在美國碰到過很多拿到綠卡的中國人,聊起來都是滿腹苦水,說在美國這個不爽那個又不習慣,覺得還是在國內(nèi)舒適,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問他們?yōu)楹维F(xiàn)在不回到中國生活,他們卻一時答不上話來,也許他們壓根兒就沒想過“回國生活”這個問題。我想,和30年前相比,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美之間經(jīng)濟鴻溝的急劇縮小,中國人在融入美國社會的艱難過程中難免時不時會想起中國的好處。這也算是一種“圍城”吧!
還是我的老同學王耘實在。她坦言,我很留戀在中國當記者的那段生活,覺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光。但是,如果現(xiàn)在讓我回中國生活,也許我會不愿意。因為有好多方面肯定不習慣,比如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就讓人受不了,另外人的素質、食品安全、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言論自由的程度、環(huán)境安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還和美國有不小的差距。她舉例說,我當時在國內(nèi)辦個護照,要單位蓋章、派出所證明,騎自行車跑了好幾天,麻煩得很;去年我給在美國出生的小兒子辦護照,到當?shù)剜]局,15分鐘就把手續(xù)辦妥了。
盡管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公共服務等方面還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個人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未來學成回國的留學人員比例只會越來越高。因為中國融入世界潮流的步伐正在加快,各方面發(fā)展只會越來越好;另一方面海龜派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近期兩位海龜人士出任國家部長要職,而這種好事在國外無論如何也輪不上咱中國人。再者,我從臺灣和韓國留學生身上也看到了這種趨勢,二三十年前這兩個地方的學生留在美國的也挺多,如今絕大多數(shù)的人選擇回去工作,相應地這兩地的公民來美國的簽證也相當容易,因為美國簽證官相信他們不會有“移民傾向”。
王耘看了一些網(wǎng)友向往美國的留言,給我發(fā)來郵件談了她的看法。她認為,美國有許多國內(nèi)同胞想像不到的優(yōu)點,也有不少國人意料不到的缺憾和不足。“我在外折騰了這么多年,也只感覺基本適應而已,還有許多方面需要繼續(xù)努力奮斗,F(xiàn)在國內(nèi)發(fā)展很快很好,令這里的人很羨慕。我想,一個人不論在哪個國度或地方,只要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活得開心,就算呆對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