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國的H1簽證數量少,綠卡排期遙遙無期再加上聯(lián)邦的科研基金競爭日趨激烈,南加州的許多中國生化科技人才紛紛考慮回國發(fā)展。中國對生化科技人才日益優(yōu)惠的條件,不但吸引了在美的留學生和華裔科學家,而且還引來了一些美國本土科學家。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工程教授ShuChien認為,“這些年來美國之所以稱雄世界就是因為科技領先,尤其是健康和生命科學。但政府目前卻忽視了這一點!
據中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在1978年和2003年間,留學生人數達70萬人,其中有1/4的人已經回到了中國。絕大多數都是在近5年內回中國的,平均每年大約有2萬多人。
據《圣地牙哥論壇報》報道,來自中國的陳常有在圣地牙哥的生化公司TargetedMolecules工作了幾年之后,決定接受廣州一家科研單位的聘請,成為“海歸”。陳常有是80年代中期邁出國門的留學生,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后找到了圣地牙哥的生化公司TargetedMolecules的一份工作。
但2004年時,他明顯感覺到公司的研究經費在減少,于是他開始尋找其他工作機會。通過廣州的一個朋友他順利拿到了一家科研機構的國家項目中的重要職位,在美國他是無法想象獲得如此重任的。陳常有說,“在中國留學的所學所得會得到重視,而且也比在美國容易拿到啟動資金!
據悉,全美生化科研項目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國家衛(wèi)生健康機構”(NIH)從2003年開始就沒有增加過基金投入,加上通貨膨脹,實際資金一直在縮水。目前10個申請項目只有1個能夠拿到基金。據統(tǒng)計,生化專業(yè)的人平均要等到42歲才會獲得第一筆“國家衛(wèi)生健康機構”基金。
不僅華裔科學家開始海歸,就連美國本土的科學家也被亞洲國家的優(yōu)惠條件所吸引。“國家衛(wèi)生健康機構”(NIH)下屬的癌癥研究所的夫妻搭檔NealCopelandandNancyJenkins在美國工作了22年后,不久前接受了新加坡政府的聘用。新加坡政府不但提供給他們一流的實驗設備,而且還保證至少5年的經費。
來源:未名空間(www.mitb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