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約稿寫的,寫得比較雜亂,所以最后也只是采用了一點點。
80年代,日本企業(yè)曾讓美國人又敬又怕;90年代,中國的再度崛起又讓美國人大造“中國威脅論”。然而,美國人對于這兩個在全世界舉足輕重的國家的了解都很有限,偏向符號化、平面化。
美國是種族大熔爐,為了方便,一般人都會將人按照膚色分類。不管是日本人、中國人還是韓國人,只要是黑頭發(fā)、黃皮膚,在美國都被統(tǒng)稱為Orientals (東方人)。沒有在日本和中國生活過的普通美國人,甚至根本不能區(qū)分中國人和日本人!因此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如果有不文明的行為,都會為東方人的形象抹黑。
看過美國電影《撞車》的朋友應該記得,故事開始就是一名東方女性撞了別人的車,還囂張的大聲與人爭吵。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美國人眼里的東方人比較糟糕的形象:說話象吵架,開車技術差,法制觀念薄弱,死要面子,不愿意認錯。
美國社會里中國移民的人數(shù)大大超過日本移民,大學里亦如此,因此美國人對東方人的印象多來自于中國人。美國人認為東方學生普遍學習勤奮,好勝心強,但喜歡扎堆,不太與其他種族融合,上課也不喜歡發(fā)言(語言障礙)。日本人相對中國人更加沉默、禮貌,也許是因為他們的人數(shù)較少,他們的聲音不容易被聽到。
美國的中國學生一般都很刻苦,也潔身自好。但也會有些美國人看來非常奇怪的舉動,比如說我們將飲食視為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國人習慣了速食文化,認為我們中國人總是吃奇怪的東西,比如內(nèi)臟。中國城、唐人街在美國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和美食并存。另外,美國人一般不在庭院里晾曬衣物,而中國人喜歡掛“萬國旗”。還曾有中國人想過節(jié)為祖先燒紙錢,但害怕被鄰居投訴,惹上官非,便自覺停止了這種傳統(tǒng)習俗。
美國的信用制度很完善,要得到免費手機就必須預交兩年服務費,要申請信用卡也必須要有良好的信用記錄或在銀行里有存款、有固定的收入,租房買車都需要好的信用。在美國的不少中國學生都打算畢業(yè)后在美國積累幾年工作經(jīng)驗,拿到綠卡后再回到中國的跨國企業(yè)工作,因此基本上都會做長期奮斗的準備,損害信用的事情很少人會去嘗試。
我曾經(jīng)上過一個統(tǒng)計課,這類課程枯燥而且難度大,對于老師來說是個挑戰(zhàn)。因為東方人在美國人印象中數(shù)學都學得好,一般都由東方的老師來啃這塊硬骨頭。我就遇到一位日本老師,他非常認真,但無奈口語糟糕,口音太重,別說我們這些外國人了,美國本地人也聽不懂,常常被投訴,真是非常無奈。
我的一個中國朋友曾經(jīng)說過,東方人在美國人眼里如精美的家具:實用而無聲!不過近來中國移民越來越積極參政,如最近的美國H1-B簽證名額不足之事,網(wǎng)上便發(fā)起了中國學生聯(lián)名向美國參議員寫信的行動——中國人也越來越不甘沉默,要為自己的命運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