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年自費出國留學者約在2萬至3萬人,其中中小學生留學人數(shù)已占到一半,最小的是去人家的幼兒園里“留學”的。
●就像當年爭生“世紀嬰兒”以為榮、而今想進幼兒園也難一樣,想一想在幾年后,在過熱的潮流里出去熬過幾年的小留學生們紛紛歸來時,真的還能獲得高回報嗎?
有關小留學生的問題,是一點一點進入我們視野的。不久前一篇《中國小留學生劣跡天涯》的刺眼報道,更是讓這一問題成了眾目所指。
許多有關小留學生的報道,說的都是小留學生們缺乏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的普遍狀況。最近的報道,更將近來出現(xiàn)在海外中文媒體上的小留學生的種種“劣跡”數(shù)了個遍:比富斗闊,重吃穿,高消費;為了寂寞或定居“身份”,女學生未婚先孕;熱衷賭博和種種玩樂;犯罪,以綁架敲詐、偷竊為多……有采訪者甚至稱種種劣跡“觸目驚心,慘不忍睹”。有許多具體生動的案例,可為佐證。
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國家紛紛調整自己留學政策的消息。前一段接收了大量中國小留學生的澳大利亞正在加緊制訂新政策,提高對中國赴澳留學高中生的語言門檻。
在另外一邊,在這個剛剛結束的暑假,對于眾多國內家長們,留學依然是和升學、擇校費之類一樣熱得發(fā)燙的話題:如果你有一個十幾歲初通人事的孩子又家境在小康以上,幸而又幸,他成績出類拔萃、潛質極佳,如不送他出去讀名牌大學,就覺得那簡直是對孩子前程極不負責任的埋沒;抑或不幸,他資質平平,不必考也知道是與北大清華之類名校搭不上邊兒的,那就不如把他早點兒送到國外,不必有高考落榜的失意,反能叫人心生羨慕,畢竟洋文憑要比土產(chǎn)的稀奇、金貴得多。
所以,就有孩子寧可退了復旦熱門專業(yè)的學也要去讀劍橋,哪怕它要收去上百萬元學費。所以,少年留學潮才一浪高過一浪。據(jù)統(tǒng)計,如今每年自費出國留學者約在2萬至3萬人,其中中小學生留學人數(shù)已占到一半,最小的是去人家的幼兒園里“留學”的。
成器或不成器,都是讓孩子早些去留學的理由。除了窮到實在籌不出那么多銀子的,哪里還有什么孩子不該去?
與留學人數(shù)同樣呈現(xiàn)上升勢頭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在不少城市,未成年人犯罪占所有案件比例都逐年攀高,且手段之殘忍常常令人不忍卒聽。在海外發(fā)生的某些小留學生們的綁架勒索并撕票案件,可為映照。
在與之有關的報道中,認為是“妖魔化”中國孩子者有之,憂慮中國獨生子女心態(tài)者有之,建議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者更多,卻很少有人對成年社會和國內的教育體制作反思。
太過看重成才,而忽視了成長;片面培養(yǎng)青少年的處世能力,卻偏偏忘記了人生能力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愛與自尊。一位業(yè)內人士說,中國的小留學生們多數(shù)是以聰明、勤奮、能吃苦、成績突出而聞名的,但在心理上,他們要么幼稚單薄,“總是期待所有人包括寄宿家庭都能像國內的父母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和呵護自己”,要么缺少道德約束和足夠的民族自尊心,為一張綠卡而自作聰明乃至吃虧上當者不乏其人。
上個月已有消息說,某些“海歸”已不再身價不菲,一個月薪3000元的崗位,竟然引來幾個人競爭應聘。就像當年爭生“世紀嬰兒”以為榮,而今想進幼兒園也難一樣,想一想在幾年后,在過熱的潮流里出去熬過幾年的小留學生們紛紛歸來時,真的還能獲得高回報嗎?
這樣說,決非希望就此對低齡留學說“NO”。不過,真要培養(yǎng)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即使在家里也一樣可以做到,關鍵是從學校到家庭,都要端正人才觀念。將孩子更多地留在家里,不僅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了如此艱深扎實的基礎教育體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更完整、健康、人性的育人方式。